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已过而立之年的央视春晚也成为网民一年一度热议的话题,甚至成为除夕夜的网民狂欢。像在天涯社区的“娱乐八卦”板块,蛇年春晚直播帖开帖不到12小时,已经建起了200多页、近2万条回帖的“高楼”。
浏览这些回帖,网民的智慧和幽默无处不在。有人能迅速“人肉”出那英服装的出处,有人则在解释给郭德纲的“吁”声不是倒彩,而是德云社观众的传统喝彩,至于“刘谦为什么要说‘找力宏’”,或者“冯巩的相声为什么延后”,都能引发一片热议。
网民的艺术品味也相当高,对于真正见功力的节目,会不吝赞美,对于略显疲态的表演,也会不吝吐槽,对于节目编排,也会提出中肯的意见,比如就有人提出:为什么开头只有央视主持人大拜年,不如全国各卫视主持人大拜年更显全国性。
央视春晚的本质是中国一年一度舞台艺术最精华部分的大阅兵。而舞台艺术离不开台上台下的互动。京剧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近百年间迎来黄金时期,就是因为既有高水平的演员,又有高水平的观众,观众们兴之所至的喝彩和倒彩磨砺出了一批批大师和精品。
但舞台艺术可以反复演出,而春晚只是一锤子买卖,之前的彩排也只是小圈子里的磨合、小范围的观摩,真正要接受亿万观众的考验只能等到除夕晚上。这就决定了央视春晚天生就有“脱离群众”的危险,也是央视春晚年复一年,每每遇到众口难调的缘由。众口难调的症结并非是“无米之炊”,而在于“陈米之炊”。例如,相声小品硬挠笑点而少欢乐,歌曲的歌词固然是主旋律了,但是其音乐却失去了旋律之美。这些都是闭门造车的结果。
近年来,央视春晚强调“接地气”,而记者认为,“触网”同样是“接地”的一部分。因为网民虽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已经是观众的中坚主体,他们的审美趣味已经主导了主流审美趣味。这也就是蔡明潘长江的小品中引入大量网络吐槽、郭德纲于谦的相声中对公款消费的批判,会引起网民共鸣的原因。而网络的评价显然会比主办方自己的评价更为立体全面。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的进程加速,春晚的传播将从单向向双向过渡,观众与电视之间的互动会成为常态,而网民评春晚会与春晚同成长。而未来的“开门办春晚”不仅要体现在节目和演员的遴选上,更要体现在与网民的互动中。
- 湖州小伙钱超 “我站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
- 除夕夜,除了烟花和春晚 还有一群人在为我们保平安
- 宁海“电媳妇”上春晚 全城人争着一睹风采
- 陪老妈看一场春晚 除夕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
- 央视节目中夺冠 宁波人集体登上蛇年央视春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