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10大早期症状
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一种渐进性大脑退行性疾病,是当今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注:另两种为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升高:65岁-80岁人群约为5%,85岁以上者可达20%以上。
3月18日,英国《科学报告》杂志刊发了一篇日本学者提供的论文。论文显示,日本研究团队通过向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实验鼠血管中注射一种基因物质,成功使得负责分解β淀粉样蛋白的基因在脑内发挥作用,实验鼠的病症得到明显改善。这使得将来有可能以接种疫苗的形式来预防这种常见疾病。
-突破
将来可能实现预防接种?
阿尔茨海默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目前人们研究的热点。相关临床报告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存有大量淀粉样斑块,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被称为β淀粉样蛋白的物质。
通常,健康人体内会分泌出一种名为脑啡肽酶的分解酶,它能防止β淀粉样蛋白的蓄积。但随着年龄增长,一些负责生成脑啡肽酶的基因功能出现衰退,导致β淀粉样蛋白的蓄积。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18日发表公报称,该所研究人员和长崎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将脑啡肽酶的基因植入一种无病原性病毒,并将其注射到患病实验鼠脑部的海马体。
大量证据显示,这种通过注射进入实验鼠体内的脑啡肽酶基因成功地降低了海马体和大脑皮层中的β淀粉样蛋白,极大延缓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而实验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也恢复到与正常实验鼠相当的水平。更让研究团队兴奋的是,这种基因只在实验鼠脑内产生作用,在其他器官中并无功用。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基因注射疗法较一些脑神经疾病的基因疗法更简单易行,将来有可能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接种”。
-社会意义
为全球至少2825万名患者
带来福音
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现象也逐渐加剧,在中国和发达国家,阿尔茨海默病都将是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因此,美国、欧洲等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极为重视,而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果日本研究员的这项技术能最终运用到临床上,无疑将给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带去福音,也为备受老龄化问题困扰的各个国家大幅节省开支。
世界卫生组织一份报告显示,全球65岁以上老人年中约5%患阿尔茨海默病,85岁以上人群中达20%以上。目前全球65岁以上老年人约5.65亿,也就是说,全世界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至少有2825万。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张振馨教授等人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中国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与国际上无明显差异:65岁以上人群每100人中有4.8人患阿尔茨海默病,并且越来越向5%这一数值靠近。根据2011年数据,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1.19亿,计算一下,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达到近595万。
社会也可以松口气
在西方等发达国家,阿尔茨海默病是社会中花费最高的疾病之一。数据显示,为照看患者,2010年社会所投入的资金高达全球GDP的1%,为6040亿美元。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调侃说,如果这种看护是一个国家,那么它将是全球第18大经济体,如果它是一家企业,那么它的规模将接近零售巨头沃尔玛和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的总和。
除耗资巨大外,阿尔茨海默病还非常消耗看护者的精神。
由于阿尔茨海默病目前还无法治愈,只能靠药物缓解病症,所以病人自患病后一直需依赖他人。富裕家庭也许可以请专业医护人员照顾,可免受事必躬亲的麻烦。但这笔看护费以及药物费无疑是普通家庭难以承担的,他们通常选择在家自己照顾患者。这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伴侣、儿女和亲戚等来说,需要承受的精神压力非常大,因为病患通常没有生活和社交能力,他们可能变得任性暴躁、大小便失禁还极具攻击性。长期照护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在经济、体能、精神和社交等方面都深受影响。
(综合新华社报道)
延伸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即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症(与老年期痴呆不是同一个概念,后者指由多种原因引起、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疾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而非特指一种疾病或神经病理过程)。去年10月起,中国卫生部规定将老年痴呆症更名为“阿尔茨海默病”,以消除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歧视。
它最早由德国精神科医师及神经病理学家爱罗斯·阿尔茨海默于1906年描述记录,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此类病症。这种病是一种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主要分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与阿尔茨海默老年痴呆症两种,其中又以后者最常见。年满65岁者为高发人群,当然也有些罕见的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病患,历史纪录最低为13岁。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患者常做出违背社交礼仪的举动。根据疾病的发展和认知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临床上经常将阿尔茨海默病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3年):表现为记忆减退,容易忘记发生不久的事情;判断能力下降,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或处理经济事务,社交开始出现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对熟悉的街道或地方产生怀疑,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言语词汇变少,经常说不上熟人的名字等。
第二阶段(2-10年):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他人帮助完成;已不会做简单的计算;出现各种神经症状,胡言乱语或干脆不会说话,认不出熟人;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有时大小便失禁等。
第三阶段(8-12年):严重记忆力丧失,几乎不再认识他人;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不爱说话或走动,常躺在床上无法动弹,有时还伴随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多死于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而非疾病本身。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杂志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确诊之后,患者平均存活期为7年,确诊后存活超过14年的病患不足3%。
目前,人类尚未找到阿尔茨海默病的成因及疾病过程。有研究认为,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如文化程度低、吸烟、曾发生脑外伤或重金属(尤其是铝)接触史等均可增加患病风险。
有人提出脑力锻炼、运动和均衡饮食等方法可能可以帮助健康老人减缓认知症状(并非减缓大脑的病理学变化),然而这些方法仍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但证据表明,早期进行对症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改善认知功能、改善精神症状、心理社会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对延缓患者生活质量减退十分重要。
据都市快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