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照片
4个人再一次按照当年的排序站在了一起:前排左起为机械厂老板金达澜、出租车司机吴英华、铁路职工陈洁,后排是家庭主妇来小花
浙江在线03月24日讯 30年前4个高银街小学的“红领巾”在杭州火车站帮人提行李,这个瞬间被一个从上海来杭州出差的摄影师无意抓拍,1983年1月30日,《浙江日报》以“做好事不留名”为题,刊登了这则图片新闻。
30后拍照片的摄影师谢伟民,整理老照片的过程中在微博上晒出了这段往事。照片上孩子们甜美的笑容,纯真的眼神,让很多网友喊出了“他们现在哪里”的问号(本报曾做报道)。
昨天,这个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尾:照片上的4个红领巾不仅找到了还重聚了。还是当年的摄影师,还是当年的4个孩子,还是在杭州城站火车站前按照当年的排序留了影。
更让人高兴的是,这段本来已经淹没在档案馆里的往事让毕业后再没有重聚过的小学同学聚到了一起。
咔嚓一声,镜头链接起4个人的30年
昨天下午四点钟,从杭州滨江赶来的来小花、带着孩子来的陈洁、在高架上堵了1个多小时开了20公里赶来的吴英华、还有一直说着“当年照片上最帅的就是我”的金达澜,四个当年眼神纯真的,脖子上还挂着家门钥匙的孩子,聚到了一起。
如今的他们有的戴上了眼镜、有的有了白头发,有的将军肚很有规模了。
4个人再一次按照当年的排序站在了一起:前排机械厂老板金达澜、出租车司机吴英华、铁路职工陈洁,后排是家庭主妇来小花。
咔嚓,时光定格,链接了4个人的30年。
“我当年是拿到了这张照片的,还留了底片,但是现在也找不到了,谢老师太用心了。我当年的红领巾都是歪了,看看当年真是孩子,对照了看一下,30年,大家都老了。没想到还能再遇到。”陈洁说。
30年,到底是什么概念?昨天随陈洁一起来的孩子读初二,他说:你们当年没有QQ吗,怎么会联系不到,还要报纸来找你的。
四个大人的伤感被这个有点无厘头的问题给冲走了,金达澜以叔叔的姿态解说:“我们当年连电话都没有的,联系就靠腿串门的,我当时还住在老师家里的,老师特别喜欢我。大家本来都住在学校周边的木瓦房里,小学毕业正好赶上拆迁,大家后来就都见不到了。”
大报料,为什么谢老师的照片在班主任手里
人多了,证据多了,当年“我们是红领巾”的黑白照还有很多后续故事被挖掘了出来。
70岁的董慧芬老师拿出了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帅哥居然是30年前的谢伟民,照片的背后写着送给“金达澜留念”。“当年应该是浙江日报的记者送过照片的,金达澜提出要一张谢的照片留念,不知道为什么这张照片留在我家里30年了,没有转到金达澜的手里。”董老师郑重地把照片递给金达澜,30年后物归原主。但是金达澜已经忘记了这回事。
就连谢伟民也没有想到,当年这些照片曾经被送到了孩子的手里。“我真是记不得了,要不是有照片为证,我都要觉得他们在联合起来‘篡改’我的记忆,哈哈。”
谢伟民是昨天最激动的人之一,“我真是没有想到,30年后还能和照片的原型再见面,听他们的故事。”而他说的另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大家的相聚很温暖,让我再次肯定手里照相机的价值。”
不管他们事业好不好,他们做人一定很成功
更温暖的是,这次寻找促成了这个班级在30年后的一次相聚。
20多个同学陆续赶到高银巷小学,在蒙蒙细雨里留下了合影,在一个个人到来的过程里,听到最多的话是“你看着挺面熟的,是不是那个那个……”。然后就看到拥抱,听到开怀的笑声。
孩子们还接来了几位当年的老师,4年级的班主任董慧芬、1—3年级的班主任吴老师、数学朱老师和陈老师。“孩子们真是好孩子,不管他们做事业做得好不好,但是他们能对小学老师这么好,能看出来他们做人一定是成功的。”已经满头白发的老师们这样表扬当年的孩子。
而学生们回答:“都是老师教得好。”
“人年纪一上去了,就开始怀旧了。我们这么多同学现在也到不惑之年了,大家太久没见,还是十分想念彼此的。这次见到了那么多久违的面孔,知道同学们过得都不错,这次聚会太值得了。”
的确,我们常常为生活奔忙,有时甚至忘了当初为了什么出发。而这样的聚会和回忆,让人可以暂时歇下奔忙的脚步,享受到难得的温暖和感动。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