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岛,曾是城市美丽的“风景岛”,如今却成了城市交通的一大“堵点”。
在绍兴城区,共有5座环岛,兴建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车辆不断增加,环岛一度成为古城的最大“堵点”。
造成环岛的堵因是什么?如何治理环岛之堵?连日来,佳友民情工作站记者来到绍兴实地探访。
地点:延安路环岛
时间:下午4时30分
车一多就拥堵
下午4时20分,绍兴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于伟云来到延安路环岛,观察记录车流情况。
延安路环岛位于延安路和环城东路交会处,远远望去,犹如一只大花盆放在路中央,岛中鲜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
虽然延安路是城区5条主干道之一,但此时正处于交通平峰时,经过延安路环岛的车流量不大,通行顺畅。
“平峰的时候还好,要是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就显得拥堵了。”正如于伟云所说,30分钟后,车流量明显增多,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随着车流增加而混行。许多车主过环岛时争道,非机动车辆在机动车行驶空隙中穿行。
接近下班高峰,进入环岛的车辆越来越多,行驶速度开始变慢。下午5时,一辆白色别克车从延安路驶入环岛,经过2个路口,准备从环城东路北路口驶出。而此时,行驶在外车道的车子不断从身边绕过,白色别克一点点向前移动抢道,差一点就与后面前行的一辆黑色奥迪车相撞。白色别克紧急刹车,就在不到1分钟时间,后面车辆一下子就排起了长队。
尽管延安路环岛在高峰期拥堵,但和几个月前拆除的偏门环岛和昌安环岛堵情相比不算严重。
地点:昌安环岛
时间:下午5时10分
调节功能丧失
昌安环岛建于1999年前,当时每小时车流量仅为五六百辆,用环岛分流交通绰绰有余。但随着绍兴市区城北的开发,车流量与日俱增,高峰期1小时车流量甚至达到5000辆左右,不得不依靠交警在路口执勤维护交通秩序。
春节前,绍兴对丧失了自行调节交通功能的昌安环岛进行拆除。
“高峰期里里外外都是车,围上个五六层是常有的事,要从里面出来,不仅要盯着后面的车、旁边的车,甚至还要注意前面的车,精神高度紧张,更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昌安环岛虽已被拆除,一位程姓私家车主却对之前的拥堵记忆犹新。
说起昌安环岛曾经之堵,跑物流的李师傅深有感触:“像我这种大货车车身长,经过环岛觉得特别费劲,只要过往车稍微多点,车身就转不过弯。”
附近食品店老板叶先生说:“只要有大车经过都会堵车,经常会发生一些刮擦、追尾等小事故,有时一天好几起。”只要车祸没有及时处理,这个环岛就会被堵得水泄不通。
据于伟云介绍,交通环岛正常运转必须有科学要求,首先是环岛能够承载的车流量过小,设计通行能力一般约为2500辆/小时;其次,交通环岛要有较长的绕行半径,解决不同方向车流的交叉问题,这也就意味着,环岛直径应大于50米,随着车流量明显增多,大流量的机动车积聚在交叉口内,如果车辆无序行驶,就会加剧交通矛盾冲突、车速降低、交通延误时长增加,环岛在车流运行中自行调节交通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地点:偏门环岛
时间:下午5时30分
通行力提高15%
下午5时30分,在下班最高峰,记者来到改造过的偏门环岛。
去年12月,绍兴开始治理环岛之堵。记者看到,原有的环形岛已被拆除,改为红绿灯控制交通流量,车辆直线通过,并在入口处设置减速让行标志线。
“看似无岛,其实有岛。”于伟云说,“这个岛不在中央,而是在4个路口。”记者看到,于伟云说的“绿化导流岛”是不同形状的小型绿化带,起到分流3个方向的车辆作用。正值红灯亮起,山阴路许多车辆在“绿化导流岛”有序等待。
“设置导流岛可以减少冲突区面积,并采用左转非机动车与左转机动车同时放行的方式,减少非机动车在高峰期间的延误。”于伟云说,拆岛后,绍兴对路口进行了许多改造:改造后的偏门环岛将城南大道和山阴路都变为双向6车道,增加了左转和右转车道,行人通行也需按照信号灯提示有序经过。而且通过各种隔离带、标志、标线和信号灯的设置,机动车不能随意变换车道,非机动车、行人都按照指示灯通行。不仅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且早晚高峰时,因各种事故造成车辆拥堵现象也大大减小。
“在偏门环岛没拆除前,一星期至少有2起以上的交通事故,自从拆了以后,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没造成大面积的堵塞。通行能力提高了。”于伟云说,通过监测,现在高峰时间段饱和状态下,原偏门环岛路口通行能力比原先提高15%,早晚高峰比以前起码缩短二三十分钟。
记者看到,交警部门把进城红绿灯时间设置比出城时间足足短了10秒钟,减少进城车辆,减少城内拥堵。
接下来,绍兴将对另外3个环岛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
- 浙江绍兴电力开展运行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抽检工作
- 警匪在屋顶上演玩命追逐战 绍兴捣毁一吸毒贩毒团伙
- 一张30年前的老照片 镜头中的绍兴人真找到了
- 与外省红茶生产企业联姻 绍兴红茶打响“第一枪”
- 绍兴一位女生 初一就写出21万字童话小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