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5日讯 不久前,记者获悉,素有“设计奥斯卡”美誉的德国“iF设计大奖”2013年度奖项公布,有两把杭州制造的雨伞获奖。它们近日还成了中国伞博物馆的馆藏品。
这两把伞,名叫“天堂竹语”。顾名思义,全是由竹子做的,融合了杭州风土人情与传统西湖绸伞工艺。
看似普通的伞,靠什么征服了在工业制造方面十分挑剔的德国评委?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制作这两把伞的天堂伞业集团。
“设计奥斯卡”荣誉基于传承
浙大城市学院创意分院的青年教师李游,参与了伞的合作研发。“竹语”为何能获奖?他深有感触。
李游说,这把伞外观上与其他伞相似,但伞的骨芯全是竹子做的,而非常见的金属或塑料。不仅如此,连伞面都是竹炭纤维材料的,对竹炭纤维进行涂层处理后,其抗紫外线功能大大优于普通面料。
“德国人的工业产品是一流的,如果想拿这个奖,在工业制作工艺上下功夫,基本上没戏。所以当时的创意就是做一把竹子的雨伞,竹伞是德国人做不出来的。”杭州天堂伞业集团副总经理陈晓雷说,这把伞的设计源自杭州古老的西湖绸伞。“西湖绸伞本身就是用竹子做的。”
而获得西湖绸伞的制造技术能力,天堂伞花了不少功夫。
陈晓雷说起了传承这门手艺的故事。当初为了找到几个懂西湖绸伞工艺的老师傅,就花了不少心思,“都是六七十岁退休的老人了,一听天堂伞想把西湖绸伞传承下去,纷纷答应出山,只要企业肯出人,他们就乐意来带。”
一把西湖绸伞有18道工序,选竹、劈伞骨、做伞架,还有伞骨撇青、上架、串线、剪边、折伞、贴青、刮胶、装杆、包头装柄、穿花线、钉扣、修伞、检验等,全部需手工完成。伞骨粗细得一样,否则伞收拢时就不是圆的。“撑开一把伞,收拢一支竹,这是西湖绸伞的特色。”陈晓雷说。
也正是有着这样的传承,“竹语”的出炉也显得顺其自然。
设计产品要进市场,正在技术改进
当然,并非只要有了工艺传承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西湖绸伞装饰性好,但防雨防晒的实用性很差,这个问题要解决;杭州不缺竹子,如何把竹子用到雨伞上去,这里面也有很多技术难关。“竹子的概念是环保的,普通雨伞的伞柄要电镀,而竹子伞柄连上漆都不需要。竹子也有着金属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伞骨之间的连接牢固等问题。”李游介绍说。
“竹语”获奖之后,李游感到惊喜,而陈晓雷却显得淡定,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制伞工艺被老外认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那么,之后“竹语”是否可能在杭州市场上出售呢?
“我们也在考虑,把这个设计产品变成市场产品,但要做到批量生产,还需要技术方面的改进。”陈晓雷说,普通的“竹语”售价会在200元以内,作为杭州的特色城市礼品,当然还会有更高档的“竹语”伞。
还需哪些技术改进呢?比如现在做的“竹语”都是长柄伞,其原因在于竹子没办法具备金属骨架可折叠的柔韧性和牢固度。还有伞面的材料,竹纤维或竹炭纤维虽然很流行,从技术层面来说也不成问题,但成本却很高。
“我们打算先做个1000把试试,不为了赚钱,1000把雨伞也赚不了多少钱。”陈晓雷坦言,把“竹语”伞推向市场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但这仅仅是时间问题罢了。
技术创新支撑企业发展
制伞属于传统制造业,天堂伞的一线工人就有近4000多人,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把小小的雨伞做到年销售24亿元的大产业,销售额连续十几年保持20%的增长,究竟靠的是什么?
“我来说个数据吧,2004年的年销售是4亿多元,当时差不多有4000个员工,如今员工人数没有特别增加,而年销售额却增长了5倍多。”陈晓雷说,数据背后是企业自身的研发团队。“一直以来,市场上没有专业的制伞设备,公司特聘了很多专业技术人才,以董事长带头的技术创新团队设计制造了半自动化、自动化制伞设备,使天堂伞生产设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如伞面自动裁剪机,15台自动裁剪机能满足日产50万把晴雨伞的需要,只需要30个员工,工效是手工裁剪的10倍。目前,天堂伞主要工序已基本实现半自动化、自动化生产。
天堂伞这些年来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速,靠的不是增加人手,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陈晓雷回过头来说那把“竹语”,用竹子做伞,靠的是思路创新、设计创新、技术创新。“我们每年出200多个新款雨伞,全是产品设计开发的成果,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各个环节相辅相成。”陈晓雷说。
- 4款大学生设计的卡通交警上路 作品征集截稿延后
- 杭州地铁二期建设计划的申报工作进行中
- 杭师大爱设计的四位女生信心满满卖手艺
- 萧山供电局“人人都是设计师”优化配电网管理
- 萧山供电局“人人都是设计师”优化配电网管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