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彩霞成为央视记者了。
时隔四年,当年轰动一时的“罗彩霞案”及当事人罗彩霞几乎要被人淡忘了,而近日有关罗彩霞近况的报道,让公众目光再度投射到她的身上。作为一起高考舞弊案的受害者,罗彩霞如今成为一名央视新闻记者,身份和角色的转变,难免让不少人解读成某种命运的“逆袭”。
媒体的介入,让罗彩霞在“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找到了正义和希望。与更多无法被打捞的“沉没的声音”相比,罗彩霞也许是幸运的。毕竟,在窘迫的维权环境下,正义得以回归,曾经的痛苦和屈辱总能被迅速冲淡。
但换个角度看,重获本该拥有的东西,谈何“逆袭”,又如何欣喜?很多时候,看到这种境遇和命运的逆转,总有些让人于心不忍。罗彩霞成为一起高考舞弊案的受害者,这是本可以避免的悲情。如果不被冒名顶替,罗彩霞也许会安心求学、毕业,按照最初的愿望进入职场,无限去接近属于自己的梦想。
“罗彩霞案”之后,弊端丛生的高考并未因此有所改变,随后各种版本的“罗彩霞案”说明,罗彩霞一个人境遇的改变只是偶然,而“罗彩霞案”屡屡发生,却是现有环境下的必然。不变的权利环境,依然存在的高考弊端。对于权利随时可能沦陷的人们来说,当然可以从罗彩霞命运的改变中找到某种慰藉,但这种慰藉显然是虚幻的。
“正规程序走不通,媒体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个再行不通,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罗彩霞采访“四川版罗彩霞”雷梦露受阻后的感受。媒体是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抓住这根稻草,只有法治才能真正避免类似事件的重演。“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背后,依然是个权利孱弱的呻吟。生活在这个社会,或许总是这样,好不容易拯救了被沦陷的权利,却发现又有新的权利沦陷在发生,无论是罗彩霞的采访对象还是罗彩霞本人,概莫能外。在不久的将来,罗彩霞也许会发现且越发相信:回首过往,自己不过是比不幸者幸运一些罢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