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广州市民政局局长庄悦群在市民政工作会议上指出,由于银河革命公墓出现墓地资源枯竭现象,广州将建第二“银河革命公墓”。此消息一出,立马将广州市民政局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诸多专家建议与其耗巨资再建第二“银河革命公墓”,不如更新观念,取消特权,建造一个不分官民等级、人人平等的“树葬公墓”。
如果说,政府修建烈士公墓用以安葬为国捐躯者有其必需性,亦为民意所服,那么耗费大量公帑修建专门埋葬领导干部及公务人员的墓地,不仅有悖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人死而平等”的朴素价值观,有扩张特权的嫌疑,而且也不利于海葬、树葬、壁葬等生态殡葬模式的推广。因此,这样的公墓,不,这样的“官墓”不修也罢。
中国人向来信奉“死去元知万事空”,认为死是最公平的,无论身前多么显赫,“阎王面前一律平等”。然而,“党员干部才能埋”的官墓却硬是将这种“终极平等”也划分出三六九等,难怪人们抱怨:“人活着有层次之分,没想到将来死了也要按官论葬。”当发达国家的国民享受着“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时,我们的民众却只能旁观“从摇篮到坟墓”的特权——吃的是特供食品,病了有专门病房,活着的时候多占房子,死了还要独享墓地,这到底是“为民服务”还是“为官服务”?这样的墓地究竟是“民生项目”还是“官生项目”?
这些年,各地政府一直力推殡葬改革,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政府公信力的羸弱无疑是重要因素。其实,历史上我们并不乏殡葬改革的成功案例。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所推行的殡葬改革运动不仅改变了国人承袭千年的土葬传统,代之以更加科学、环保的火葬模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殡葬中的迷信观念和铺张行为,在此过程中,官员的带头作用不容忽视。
反观当下,有些官员在公开场合竭力呼吁民众转变观念,采取海葬、树葬、壁葬等新型殡葬方式以节约耕地,私底下却为家人大肆操办丧事,为自己修建豪华墓园,甚至独占风水宝地。殊不知,这种“独乐乐”的特权做法,不仅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而且刺激到民众脆弱的道德神经,进而大大阻碍了殡葬改革的推进步伐。
因此,无论是从破除特权还是从推进生态殡葬的角度来看,广州市修建第二“银河革命公墓”的计划都是欠妥当的。但为什么这样一个明显违背民意、惹犯众怒的计划还是被提出来并启动实施,相比修建第二“银河革命公墓”本身,这或许才是更加值得深思的问题。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