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目前已创下2011年1月底以来最低水平。肉价下跌导致养殖户亏损面扩大,出栏一头猪亏损近200元。据业内人士分析,预计今年淘汰母猪达到200万至300万头,由此减少仔猪2800万至4200万头,占3月份生猪存栏量的6.31%至9.47%。显然,今年又进入了“猪周期”的下行期。
所谓“猪周期”,是指从猪肉价格高涨到下跌,再到淘汰母猪、减少存栏,在供求平衡后止跌回升的一个周期。业内人士认为,一个周期大体3年时间,自2000年以来已经经历了三个周期,如今已是第四个周期。举例说,2006年上半年,全国猪肉价格最低跌至每公斤10元。猪贱伤农,大面积宰杀母猪,减少存栏,到2007年上半年,肉价疯涨,平均每公斤超过20元,由此推动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和CPI上升。
这种循环往复的所谓“猪周期”,实际上是猪肉价格听任市场调节、缺少有力有效的政府调控而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其负面影响很大。一是不利于物价和市场的稳定,大起大落的价格容易造成人心不稳;二是诱发其他农副产品价格虚高和CPI上升,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三是止跌回升、自求平衡的过程是以宰杀母猪、减少存栏这种破坏生产力、损害养殖户利益来完成的,不符合科学发展。
如何走出“猪周期”,让猪肉价格合理平稳运行,这是政府应想办法解决的问题。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从根本上说是供求失衡、农户盲目逐利、政府调控不力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必须加强信息服务和综合调控。
首先,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对生猪养殖、市场价格的信息监测和发布制度,尤其要对生猪供应和猪肉价格的上行期和下行期作出正确评估,及时发出预警,以科学性、前瞻性、预见性克服养殖户的盲目性,防止肉价大起大落。其次,要使猪粮比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按照目前物价,猪粮比价控制在6比1养殖户才能盈利,政府部门要通过调控保证肉价相对稳定,既不肉贱伤农,也不肉贵伤民。再次,应注重发挥政府储备猪肉吞吐、调控市场的作用:在猪肉价格一路走低、农户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政府应出面收储猪肉,防止肉价大幅下降;当猪肉价格上涨时,这些猪肉投放市场后可以平抑肉价,保持市场相对稳定。
只要政府下决心搞好服务,大力加强宏观调控,走出“猪周期”是完全有希望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