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0日讯 每天早上8点,三名身穿环卫工作服的保洁人员,都会推着垃圾收集车准时出现在龙泉市竹垟畲族乡罗墩村,麻利地清扫路面、收拾杂物。“村子现在可算干净清爽了,”村民雷卫民说,自从村庄道路实行了保洁和垃圾清运“一家管”后,过去因卫生保洁权责交叉、多头管理造成的脏乱面貌得到了改观。
过去几年来,竹垟畲族乡乡村两级投入近百万元用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配备了17名专业保洁员、10辆垃圾收集车,乡财政每年还得发放30万元用于清运保洁补助,但如此大投入的效果,并不理想。
“‘多把扫帚’反而扫不干净。”据竹垟畲族乡负责人介绍,过去乡政府与所在地的盖竹村实行一体环卫,其余9个行政村“各扫门前雪”,而过境的省、县以及乡道由公路段保洁,主干河道则由水利局负责清理。由于管理区域划分不够明确,各村居交界处最终成了“三不管”地带,脏乱不堪却难以整治。
遭遇这种窘境的不止竹垟畲族乡。事实上,乡镇一级实行的都是“多把扫帚”制,结果也常常是钱花了不少、事却没有办好。去年,竹垟畲族乡在乡道一侧种上了花草树木,但居住在此的不仅有盖竹村民,还有罗墩村民。乡政府委托盖竹村管理绿化带,但认为事不关己的罗墩村民则一直在此丢弃垃圾,无力管束的盖竹村干部提起这事就委屈:“村里一年环卫花费就近4万元,到头来还是‘脏乱差’!”
痛定思痛,今年,竹垟畲族乡率先掀起了一场“扫帚革命”,通过整合新农村、环保、交通、卫生等专项资金,建立起了以市、乡两级财政投入为主、村级集体经济为辅的资金筹措机制,进而将全乡10个村、48公里公路、10多公里河道的环卫工作,全部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打包委托给有能力“一网打尽”的村民全权负责。
最终,金田村村民张高照在竞聘中胜出,与乡政府签下了为期一年的承包合同,全部交由张高照一人负责管理,实行全乡“一把扫帚”整体保洁制。张高照将10个行政村按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区块,推行24小时保洁制,而乡里则根据新制定的统一卫生保洁标准,在每个村设立监督员,对环境卫生情况进行不定时督查,建立每月、每季度考评的问责制。
“我有人员调度和管理的经验,对村子也很熟悉,自信能做好。”张高照告诉记者,现在他已经组建了一支由10多人组成的环保队,并按每150户配置1名保洁员的标准划分了责任区,环卫工作也由过去的一周1-2次变成了现在的每天一次,“一个多月下来,畲乡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 龙泉引进年产亿元来料加工企业 可安排300人就业
- 首批42位学员赴德化参加青瓷制作技艺提升培训
- 用心打造劳动范儿:龙泉铸剑师胡小军 千锤百炼锋芒寒
- 两男两女带一名12岁小孩 徒步龙泉披云山遇雨失踪
- 龙泉老瓷厂“变身”创意园 带活了整个小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