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卖产品,一手卖专利,日前,嘉兴一家水泥制品制造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通过用技术输出来实现产品输出的方式,该公司既取得了专利许可费,又扩大了产品的推广度。在嘉兴,并非所有的专利都能像这家公司的一样,转化为生产力,大部分专利都处于“沉睡”状态,如何唤醒它们,值得深思。
专利“沉睡”,不单是在嘉兴,在全国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年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12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称,2011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专利申请第一大国,而据《中国科学报》报道,2011年我国专利技术实施率仅为0.29%。科学技术之所以能成为生产力,关键就在于技术的转移,如此多的专利在“沉睡”,让人惋惜。
专利“沉睡”,究其原因,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专利本身无用武之地,二是专利和市场之间缺乏桥梁。专利数量猛增背后,当然有经济发展、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以及政府大力支持的硬支撑,但一些政策中片面强调数量的导向及考核规则,也造成了专利的泡沫化,一些申请人并非出于市场需求的考虑申请专利,而是为了专利而专利,以此获得优惠政策、结题或是职称。此外,缺乏有效的专利信息和专利交易平台,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专利,眠在深巷人未识。
唤醒“沉睡”的专利,首先要剔除那些为“睡”而“睡”的专利,这就需要在政策导向上,不再一味关注专利的申请量,而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专利申请授权和授权之后的实施转化,也就是专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价值上。此外,还需加强对专利成果转化的扶植力度,对一些重要专利成果提供税收、财政政策的扶持,通过建设通畅的专利信息交换平台,互通专利供求双方的信息,使有市场化前景的专利得到快速实施,让专利持有人能够准确地把握社会上对专利的需求,也使买方能够以准确的信息去购买专利。社会科技中介是科技成果转化、本地化的重要支撑和力量补充,可通过规范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中介作用。
当下,土地、资金和环境等要素资源制约发展的矛盾突出,传统依靠生产要素推动和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转换发展模式,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如何唤醒“沉睡”的专利?作为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的嘉兴当有所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