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琦文 通讯员 李敏吉 胡秀清
近日,江干区九堡镇的一个小区,居民领到的垃圾袋上大都贴上了二维码。有了这个二维码,就可对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追踪到户”,他们还将垃圾分类“玩”成了一场可以“赚钱”的游戏。通过这些方法,该小区自查垃圾投放正确率从年初的40%提高到了82%,效果非常明显。
我市的垃圾分类工作今年进入第四个年头。数据显示,到去年底,全市已有1047个小区开始了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5%左右,垃圾投放的正确率和分类正确率均达67%左右。
按照市政府的要求,今年我市要实现100%的小区推进垃圾分类,为此各社区不得不“各显神通”。那么,“全覆盖”的时机真的成熟了吗?软硬条件都具备了吗?政策落实到位了吗?上周,记者实地走访了各城区已实施垃圾分类的小区(社区),一探全市垃圾分类现状。
不少居民“无视”分类垃圾桶
上城区定安社区后市街小区有3035户住户,2012年2月起开始垃圾分类。
5月28日下午,记者从小区南门进入,一眼就看到186号(幢)楼下一组并排摆放的红(有害垃圾)、黄(其他垃圾)、蓝(可回收垃圾)、绿(厨房垃圾)四个垃圾桶。
打开红色垃圾桶盖子,底部有七八节废电池、1块手机电板、2个白炽灯泡以及一些碎纸片,投放基本正确;蓝色垃圾桶内,有一些硬纸板和塑料打包带,分类正确;绿色垃圾桶内大多是印有“厨房垃圾”标签的袋子,打开几个袋子,除了混杂了少数牛奶盒子、食品包装袋,基本都是瓜皮菜叶,按照标准,也基本达标;不过,黄色垃圾桶内,红绿白蓝的各色塑料袋让人眼花,破裂的袋子中,瓜果皮、纸巾、鱼骨、猪下水、易拉罐、碎布条等,什么都有。按规定,黄色桶的“其他垃圾”涵盖面虽然很广,但显然瓜皮、鱼骨之类的厨房垃圾不是它的“职责范围”。
该小区其他楼下基本都摆放了一黄一绿两个垃圾桶,每个楼道里也都贴了垃圾分类的宣传海报。如果说绿色桶内投放还能乐观一下,但几乎所有的黄桶都“沦陷”了。
下午1点半左右,一辆清运“其他垃圾”的清洁直运车开进小区,保洁员把黄桶集中到一起,清运车直接把夹杂了厨房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其他垃圾运走了。
记者问了两位路过的大妈是否知道小区已实施垃圾分类,一位说“不清楚”,另一位想了一下说:“好像听社区说过这事,因为每个月都会发垃圾袋。”不过她说自己不会分类,“我们小区住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记忆力不行了,能扔到垃圾箱里就不错了。”另一位大妈说,“家里这么小,放几个垃圾袋路都不好走了。”
而下城区体东社区永康苑和云裳公寓有826户住户,2012年4月开始垃圾分类,这里的情况比后市街小区也好不了多少。
下午两点半左右,永康苑44幢3单元走下一名年轻男子,直接“无视”垃圾桶前的分类宣传牌,将一个装着几根苦瓜、荔枝皮、芒果核的袋子扔到黄桶内。记者问厨房垃圾为什么不扔绿桶时,他有些不耐烦,“不都这样扔吗,我能怎么扔?”
住34幢5单元的一位男子说,没怎么看到过小区住户主动将垃圾分类的,“人嘛,你也是懂的。”他说。
“那你呢?”记者问。“我身体不好……”他笑了。
有的小区试点“形同虚试”
西湖区文三西路上的沁雅花园,垃圾分类状况比上述小区还要糟糕。5月29日下午,记者一进西门,就看到两黄一绿三个垃圾桶,每个都被各种颜色的垃圾袋塞满。有几个边上还扔着几包发酵的瓜皮、菜叶,引来蚊蝇成群。小区另外好几处垃圾投放点都大抵如此。在该小区几幢楼的前后砖地和草地上,烟头、纸、果皮等垃圾随处可见;建筑装潢垃圾也随意在几处绿化带边堆放着,看样子已久未清运了。
21幢是小区物管办公室所在地,楼道口有块垃圾分类的宣传牌,不过,两个垃圾桶却“不翼而飞”,宣传牌的下面,敞露着三四包混装了西瓜皮、胶囊壳、菜叶、纸巾的袋子,散发出阵阵恶臭。
记者注意到,一些在社区里开店的人,时不时会拿着簸箕,把打扫出的尘土、棉絮等垃圾,直接倒入厨房垃圾回收绿桶中。
28日下午,记者在江干区天仙社区天仙新苑内转了一圈,发现每个楼道下都是清一色的橙色垃圾桶,上面也没有分类标签。小区保安说,没接到过垃圾分类的通知。从社区工作人员陈先生处了解到,他们从去年开始就向相关部门申请分类垃圾桶和垃圾袋,但一直没有发下来,因此无法分类。
陈先生说,天仙社区8个小区中,目前真正在做垃圾分类的只有天成嘉苑。记者随后来到天成嘉苑,看到垃圾桶倒是有黄、淡黄、墨绿三种,不过淡黄、墨绿的是无标签的老款,并非标准分类垃圾桶。
拱墅区假山路社区也面临着资金匮乏带来的难题,社区付主任说,按规定实施垃圾分类的小区将给予15元/户的补贴,但他们只在2010年拿到过这笔补贴,后面几年就没下文了。此外,分类垃圾桶的维修、更新原先都是区里承担的,但现在要社区或小区物业自己承担,导致很多破损垃圾桶没有修复。
垃圾分类是最好的减量方法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杭州垃圾处理已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市环境集团承担着全市大部分垃圾的处理任务,350辆清洁直运车每天运送的生活垃圾约3300吨左右。其中260吨垃圾焚烧处理,其余都在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填埋。
“天子岭二期投用时我们预计可以填埋二三十年,但近年来垃圾产生量急剧增长,按照目前的速度,还有6年多就要填满。”市环境集团固废直运公司经理胡利华说。
那么,天子岭填满后怎么办?政府和环保专家都认为,除了扩大焚烧处理规模来“开源”,实行垃圾分类减量是最好的“节流”方法。
环境集团正在进行厨房垃圾生化处理试验,日处理厨房垃圾20吨,生化处理后,产生的沼气可用来发电。今年内,还将投用日处理200吨的厨余垃圾生产线。“目前每天直运的厨余垃圾有200多吨,如果分类做得好的话,还大有潜力可挖。”胡经理说。
但目前的情况却是,每天用于生化处理试验的20吨“分过类”的厨房垃圾,还是会被流水线分拣出11.5%的塑料、3.5%的纺织物和0.15%的金属。
“混杂其中的其他垃圾一多,分解成沼气的效率就会下降,杂物对设备的损伤也非常大。”胡经理说,分类的好坏直接影响生化处理的质量。
-新闻链接
看看人家是怎么垃圾分类的
中国台湾:垃圾不分类罚款1200-6000元新台币
台北的小区,没有垃圾桶、垃圾箱、密闭式清洁站等设施,这就要求市民必须在家中对垃圾粗分类。不分类的,在收运时是拒收的,甚至要被处罚1200-6000元新台币。
台湾的垃圾袋分多种规格且要收费。1公升的售价为0.42元新台币,3公升的1.26元新台币。专用垃圾袋在超市就可买到。如果使用其他垃圾袋,查到后将被罚款3000元新台币。
垃圾清运采取直收直运,清运的顺序依次是厨余垃圾车、一般垃圾车、可回收垃圾车。每到一个巷口的时间是固定的,不能提前或拖延,每个巷口只停3分钟。垃圾收集一周五次,周三和周日休息。
日本:垃圾分类教育从小学生做起
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从1980年开始,逐步建立起一套近乎苛刻的垃圾分类制度。每年12月,每个住户都会收到来年的特殊“年历”:每月的日期都用黄、绿等不同颜色标注,每种颜色代表哪一天可以扔哪种垃圾。日本的垃圾分类标准严格而细致,包括资源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危险垃圾、塑料垃圾、金属垃圾和粗大垃圾等等。
日本进行了10年的全民教育,年年讲,月月讲,还通过学校教育,用小学生来教育大人,这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加拿大:每周垃圾清运数量有限额
加拿大多伦多市规定,一户居民生活垃圾的收集上限为每周6袋。市政垃圾收集车不负责运送超出上限的额外垃圾,居民须自行将这些垃圾运送至当地的中转站。未按有关规定处理垃圾的居民将被处约合90美元的罚款。
芬兰:处理垃圾要征税
芬兰从1996年开征垃圾税,对送往掩埋场的垃圾每吨征收30欧元垃圾税。2007年此项税收收入突破5700万欧元,全部补贴到了垃圾处理、维护处理设施及废物运送等方面。
社区“代为分类甘当保姆”
据市城管委固废中心统计数据,目前全市垃圾投放正确率和分类正确率均达67%左右。垃圾投放正确的标准是投入相应类别桶内垃圾袋正确数超70%(即投入绿色桶内的厨房垃圾袋数超过70%),分类正确的标准是垃圾袋中对应垃圾正确数要超过2/3(即绿色的厨房垃圾袋中厨房垃圾要超过2/3)。但以记者采访过的小区来看,似乎很少能够达到这个标准。
“其实,大多数社区是保洁员在分类,居民扔完了,保洁员再把它们分开。”定安路后市街小区保洁员陈师傅告诉记者,他们小区的保洁员分属物业公司和社区,物业公司的保洁员负责路面保洁,社区保洁员负责楼道保洁并将居民未分类的垃圾“二次分类”。
定安路社区卫生委员邵先生证实了陈师傅的说法,“周一到周五,社工和保洁员每天都要去小区指导居民垃圾分类,但其实多数时候是由社工和保洁员在分,垃圾袋也发了,宣传告示每个楼道都贴了,可除了居民小组长稍微好点,其他人很少有这个意识。”他坦言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市、区、街道三级抽查时不被扣分,“居民又不用承担责任,压力全在社区这边。”
此外,在下城区的体东社区、江干区的天仙社区的部分小区内,也存在由社区、物业、志愿者“二次分类”的现象。
市城管委固废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按规定“二次分类”是不允许的,因为这和倡导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初衷不符,社区等帮着分类,会影响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增长惰性。但他表示,社区为了应对考核、检查,“二次分类”现象确实客观存在。
垃圾分类何以“剃头挑子一头热”?
采访中记者发现,其实多数小区的分类垃圾桶、垃圾袋等硬件还是比较完备的,社区的宣传工作也是基本到位的,唯独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态度漠然。那么,是什么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呢?
永康苑一位居民说,平时每天家里产生的大部分是厨房垃圾,其他垃圾并不多,废电池之类的有害垃圾更少了,所以就没想着要分类。
天时苑一位住户说:“可回收垃圾扔桶里,基本都被捡破烂的拿走了,还不如自己留着卖点钱。”
天仙社区工作人员陈先生发现,很多老人连领回去的分类垃圾袋都不舍得用,很难想象他们会主动分类。
体东社区卫生工作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对社区的三级检查考核机制很不合理,对社区问责过于苛刻,对居民却缺乏必要的惩罚与约束机制,“垃圾分类的主体应该是居民,社区如果宣传、引导没做好,应该追究责任,但做到位了,还是分不好,居民也得承担一定责任。”
市城管委固废中心环境科科长张瑞明说,以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虽有对乱扔垃圾行为的处罚办法,但对垃圾分类没做好该如何处罚没有明确规定。
不过,从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各类生活垃圾的处置方法和法律责任,对个人未按相关要求分类的,劝导后仍不改正,可处每次50元罚款。
“具体操作中可能会存在争议和阻力,包括认定方法,但至少对处理居民不分类行为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张瑞明说。
如果分类分好了还能“赚到钱”
垃圾分类难题也并非困扰着所有小区,江干区九堡镇兴安社区的金泊林公寓,自查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90%以上,分类正确率达82%。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金泊林公寓小区,记者发现居民发到的垃圾袋上,都贴了一个印着二维码的小纸片,没贴的袋子上,也都有一个编号。
“每个二维码中,都有住户信息,他们扔完垃圾,社工检查时,只要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立马可以追踪到户。”兴安社区副主任陈敏说。
当然,追踪不是主要目的,为了激发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社区建了一个网上平台,居民分类正确或投放了可回收垃圾,都能换取一定积分,用积分又可在平台上换取虚拟礼品,然后每周定期到社区兑换实物。
现在平台上已有36种礼品,社区最近还在和周边商家商谈,将积分置换范围延伸。
陈敏说,系统是社区委托一家环保公司开发的,每年维护费用5000元,每个二维码贴成本只有0.001元。
“原先垃圾分类统计、汇总,工作量很大,社工忙不过来,现在都能通过二维码和管理系统实现。”陈敏说,把垃圾分类变成一个“游戏”,居民的参与度明显提升;分好了还能“赚钱”,分类的正确率也就提升了。今年1-4月,小区可回收垃圾累计兑换积分22943分,居民累计消费积分2580分。
拱墅区大关街道翠玉社区有四支垃圾分类小队,共有50余人,分为社工志愿者督导队、党员骨干督导队、巾帼义务督导队、大学生志愿者督导队。实行“一岗、一册、一证”制度。
“一岗”就是以每个垃圾桶为1个监督岗位;“一册”是指垃圾分类督导记录本,记录督导员每日督导情况;“一证”即每名督导员均配工作证,在每天早上七点至八点半、晚上六点至七点半居民扔垃圾高峰时段值班,指导监督垃圾分类(已成为社区一道独特风景线)。
社区说,很多居民已由最初的不配合转为理解和支持,由被动变为自觉。
拱墅区小河街道长征桥路48号,每天上午7点到9点、傍晚6点到8点,总能看到一位穿红色马甲的40多岁大姐,在垃圾箱旁指导居民分类,把分错的垃圾“归位”。大姐姓肖,是新杭州人,去年八九月份当上了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
“我以前也没这个意识,两个垃圾桶就在门外,从来不看颜色。”肖大姐说,“一次看到报纸上说,用垃圾发电的机器被布条卡住了,我想坏了,原来垃圾分类这么重要。”从此,肖大姐家放了一大一小两个垃圾桶,大的扔厨房垃圾,小的扔其他垃圾。“养成习惯了,也不是什么难事,绿的袋子装厨房垃圾,扔绿桶,很顺手。”
当上志愿者后,肖大姐发现没多长时间,小区居民不分类的习惯就基本纠正过来了,当然,她们小区户数少,且大家都比较熟悉,“我说了几次之后,他们不分也觉得不好意思了。”
肖大姐说,现在居民正确投放基本没啥问题,但要正确分类有时还不能完全“达标”,遇到这种情况,她就准备了一些废弃塑料袋,交到居民手中:“绿色的袋子只能放厨房垃圾,其他垃圾装这些袋子,扔到黄桶里吧。”
- 桐乡一垃圾焚烧企业冷渣机输水管爆裂致一死一伤
- 垃圾分类知多少
- 杭州开建厨余垃圾流水线处理项目每天消化垃圾200吨
- 鹿城区鞋都三期“垃圾围城”现象有望根治
- 瓯海大道7标段南侧人行道未完工 垃圾遍地泥泞难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