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数本土房企刚从近一两年的资金困境中缓过一口气时,市场却很残酷地道出了“不必追”的潜台词:今年前5个月,杭州土地成交量和总额都创历史新高,但七成的土地被外来房企获得,成交额前十没有一家本地房企。
怎么认识今年以来,由外来开发商主导的这场土地高热?至少有三个信号是可以传递出的:他们看好楼市前景;他们看好杭州市场;他们,有钱。
看好楼市前景,或许是个非常含糊的概念。但作为一家房企,除了做房产开发,还有其他多少生存的空间?土地,作为房产开发赖以生存的战略性资源,拿地可能只是基于要“活下去”这种最原始而简单的道理。就如纸媒,无论怎么受新媒体的冲击,只要它是纸这种介质,无论纸价涨跌,只能寻找最合适的新闻纸张。
看好杭州市场,倒是有确切表述的。许多人评价说,杭州是个不是一线城市的一线城市。它的人口和城区规模是非一线城市的,但其市民消费能力和城市实力却不乏知名度。而其服务型政府的打造,更是让众多开发商感受到良好的经营环境。
但以上两点,却不如“有钱”更重要。早就在地产圈内传播的一种观点是,某类房企,比如央企,比如在港上市企业,他们获得的资金成本之低,融资能力之强,是杭州大部分本土民营房企无法抗衡的。当这些企业的资金成本仅在年息3~5%时,向来以10%年息以上的成本在融资的本土房企早已把利润贴了进去。
然而,外来房企的有钱并非仅仅建立在低资金成本上。毫不夸张地说,其强大的开发能力确实让众多本土房企望尘莫及:拿地7个月开盘,随行就市,快速消化回笼资金,然后重新拿地。可以相信,在这一短短开发周期中,每一个环节、模式都是成熟的:设计产品、营销圈客、样板区开放……也可以相信,这些项目团队中,设计线、工程线、营销线、前期物管线,每个人都在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尽管并非每个狼性拿地的外来房企都会成功开发,仅就最近5年来,不成功的案例并不少见,但如果缺乏土地资源,无疑将把自己逼往更小的空间。
和外来房企相比,可以感受到本土房企的那种温情:讲究精雕细琢,讲究老业主的感受,讲究大众的口碑,甚至讲究等待。但有时却是这种脉脉温情让企业稍显狼性不足,甚至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有人说,作为曾经的南宋都城,杭州有的是小富即安的心态。在小富即安下,做个吟游的诗人不难,但要产生伟大的企业,难。
挑战,图变,是放在眼前的。
- 法院网上拍卖188平学区房 女子加价100万成交付全款
- 杭州楼市冷清走过“红五月”主城区商品房成交量低
- 宁波北仑“烂尾地” 拿地三年没开工 工地杂草丛生
- 预想中的宁波“新地王”流产 新城核心地块低价成交
- 松阳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和厂房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