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这一职业将不再是终身制。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要打破教师的“铁饭碗”,对教师资格实行五年一注册。
风传已久的打破教师终身制,看来已经箭在弦上。这显然与近期校长性侵幼女、教师体罚学生等事件有很大关系。如何从制度层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杜绝这类恶性事件的发生为公众所关注,但是,所谓打破教师的“铁饭碗”,很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一个行业要形成终身制,必须符合两个前提,一是有足够的利益诱惑,人人心向往之,二是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从业者只进不出,典型的如公务员终身制。而教师行业则完全不符合这两个要件,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一切:一是近十年来中小学男教师所占比例愈来愈小,中小学男教师流失严重;二是在很多地方,“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要求18年未执行到位”。
公众呼吁多年的打破公务员终身制迟迟未见实质性进展,而在不少欠发达地区还严重缺乏师资力量,还有不少月工资不足百元的代课教师的现实下,打破教师终身制倒是早早地提上了议事日程。对全国教师实行五年一次的注册制度,可想而知将要付出巨大的行政成本,并且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不妨设想,如果将注册制改为报备制,由学校来主导对教师的考核,一经发现不合格的教师即予以清退,同时报备教育主管部门,是不是同样能实现约束和激励的目的,并且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这就涉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于教育事业,权力是干预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在权力拥有者看来,当然是越多越好,有可能的话,最好将教育的大小事务全部置于权力的掌控下。但是,对当下教育而言,行政干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从教师资格证的考核发放,到各级校领导的任命,从各种检查和考评,到一系列评价机制的制定,权力的身影无处不在。依附于权力之下,甚至沦为权力的陪衬,教师的人格难免矮化,精神难免萎缩。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下教育的种种弊端,正是源于“官本位”在校园弥漫,正是源于过多的行政管制。
1915年,蔡元培发表了《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我绝不能再做政府任命的校长,半官僚的性质,便生出许多官僚的关系,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公文,常常派一些一知半解的官员来视察,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时代固然已经不同,但有一点是任何时代都适用的:权力与教育应当保持距离。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