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1日讯 6月19日,中午10点多,张生记319包厢。
三张大圆桌依次排开。几位中年女士一边忙活一边聊天,“不知道陈老师还记不记得我?”“那谁谁谁,以前在班上最皮了,今天来不来?”“他总是从背后揪我辫子”……几个人边说边笑。
她们正在张罗的是一场寿宴,寿星是她们41年前求学时的班主任陈嘉源老师。
其中一位女士名叫徐美华,58岁,是某美术学校退休老师,也是这场生日会的发起人之一,“大概因为我自己也是老师吧,所以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特别有体会。”
为老师90大寿办寿宴
这事几年前就商量好了
徐美华是杭州市第三中学72届毕业生,当时不叫×年×班,而称“九连一排”,全班有48名同学。陈嘉源老师是班主任,教政治课。
1972年初中毕业,正好赶上上山下乡,大家被分配到全国各地,断了联系。
上世纪90年代,有同学在杭州偶遇,自发组织同学聚会。开始只联系到两三人,后来渐渐聚起了20多人,每年要办两三次同学会。
“4年前,我去妹妹家,在楼道里碰到一位老人,越看越眼熟,怎么这么像我中学时候的班主任老师呢。一问,真的是他!那个激动啊。”徐美华说,从那次以后,每次去妹妹家,都会去看看陈老师,逢年过节也会打电话问候。
在这之前,也已经有同学联系上了陈老师,大家约好,等老师90大寿时,一定要聚在一起为老师热热闹闹办一场寿宴。
这场寿宴就定在了今年6月19日。
为了这次宴会,同学们花了不少心思。几个活跃分子明确分工,有人负责联系、通知同学,有人负责买蛋糕准备礼物,还有人负责找饭店订包厢。
陈老师住在南肖埠,最后就近选择了张生记。
现在都已是爷爷奶奶的他们
在老师眼里还是当年的孩子
11点半,24名同学都到了。“陈老师来啦!”有人大喊一声。
老人个头不高,穿着红色T恤,脸色红润,架一副茶色太阳镜,戴一顶鸭舌帽,这么时髦的老头子,一点也看不出是刚做过白内障手术的90岁老人。
陈老师在师母的搀扶下,进了包厢。同学们一下子拥了上来。
“陈老师,您还记得我是谁吗?”一个女同学紧握着陈老师的手。
老人凑近一点,左看右看,“哦,你是×××。”
“哎呀错了,×××在那儿呢。您怎么不记得我了,当年我也是班上的好学生呀。”
包厢里顿时笑开了花。
陈老师落了座,同学们抢着要和他坐一桌。“别抢别抢,都一样,提高嗓门说话,不都听得到嘛。”陈老师威信依存。
老人大寿,最激动的就是能看到40多年没见的孩子们,前一天晚上都没有睡着。
“当年还那么小,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家,很多都当上了爷爷奶奶了。”陈老师将目光落在每一名同学身上。
陈老师1924年出生,部队转业进了杭州市第三中学任教,1986年退休。
20多年教师生涯,九连一排是他带的时间最长的班,也是带的最后一个班,之后就到教导处从事行政工作了。对于这个班,他投入的感情最多。“那时候对他们好,现在有了回报,还想着给我办生日会,真的蛮感动的。”
陪在老师身边
仿佛又回到四十年前
同学们排着队给陈老师敬酒,又劝他少喝一点,注意身体。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
“我们那时候读中学,每天要上山下山,还要夜营拉练。经常要从杭州走到临安、富阳。晚上大家睡在一起,陈老师睡在门口,保护我们。”班里的才女周阿姨说,正因为一起经历过艰辛,所以感情特别好。
“那时陈老师最照顾我,因为我个子小身体又弱,上山下山,都给我安排轻松的活,大家还说我是他的干女儿呢。”余阿姨已年过半百,还像十几岁的姑娘那样,依偎在陈老师身边。
“我那个时候,很调皮,大家都说我把班级风气带坏了,陈老师您还记得吗?”张叔叔笑着看着陈老师。
老人笑了:“还好还好,我晓得你胆子小,调皮也调皮不到哪里。”
……
你一言我一语中,他们仿佛又回到了最美好的年华,依然陪在老师身边,依然还是那单纯懵懂的初中生。
蛋糕来了!
两层大蛋糕上插着点燃的蜡烛,同学们一边拍手一边齐声唱起了“生日快乐”。
烛光中,陈老师的笑特别灿烂。
毕业41年后的这场寿宴,让大家重温那份纯真的师生情谊,重温那段青涩的岁月。
- 梦想是一种青春的姿态:主题图文分享活动口述故事
- 老外滩开通"青春党建二维码" 探索党建新载体
- 挥洒青春激情,纪念初中同窗情谊 毕业季 同学聚会
- 80后“精神早衰”现象越演越烈——拯救迟暮的青春
- “青春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