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渔船靠泊宁波港避“苏力”。龚国荣摄
浙江在线07月13日讯 久违的小清凉,和台风“苏力”一起来了。
今天,初伏第一天,杭州最高气温跌至32℃,高温按下了“暂停键”。
一切,都在给强台风“苏力”让道,因为今天,它是主角。
“苏力”很可能两次登陆我国,一次是凌晨2时左右,登陆台北东部沿海,一次是下午2时左右,登陆闽北浙南一带,最大可能是在闽北。
不过“苏力”携带的水汽有限,暴雨集中在温、台、丽一带,像杭州这些个浙北城市,风大雨小。
昨天,本报两名特派记者来到温州苍南,讲述海边渔民与台风的情愫,直击苍南电厂3000余工人的大转移。
台风
“苏力”或两次登陆我国
这会儿,“苏力”正在海上呼风唤雨。昨天18时,其中心位置在杭州东南方向约834公里的洋面上,近中心最大风力48米/秒(15级)。
昨天,省气象局将台风气象业务服务应急响应状态提升为Ⅱ级,省台发布台风警报,杭州市气象台昨天16时发布强台风消息。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台风橙色预警,预计“苏力”最可能登陆浙闽的地方,为福建福清至浙江平阳一带沿海。未来,“苏力”将继续以每小时20~2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逐渐靠近台湾东部沿海。
昨天下午2时30分,“苏力”的外围云系已影响到了台湾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苗栗县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了2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花莲地区出现8级阵风。
最大的可能是,今天凌晨2时左右,“苏力”先以强台风的强度,登陆台北东部沿海,然后往东南沿海移动,实力减弱,并于下午2时左右,以台风的强度,再次登陆闽北浙南一带沿海,最大可能是在闽北,也就是福建福清一带登陆,明天进入江西境内,减弱为热带风暴。
省气象台分析,“苏力”的特点是:
一,强度强,最强时达到55米/秒(16级),目前仍有48米/秒(15级),7月上中旬少见。
二,发展快,从9日2时至10日2时,24小时内就从强热带风暴加强为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实现台风强度“四级跳”。
三,移向移速稳定。自生成以来,一直以大约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稳定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
四,可能两次登陆。
高温暂停,初伏不热
气温赶在台风来临之前,再次得瑟了把。
来自杭州市气象台的数据,昨日,杭州最高37.9℃,马路路面温度70.2℃,再次刷新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全省最高为丽水,39.6℃,其次是永康39.1℃,富阳、建德各39.0℃。
今天,托台风外围环流的福,杭州小阵雨,凉风吹吹,最高气温回落到32℃,持续了12天的高温,被台风按下了暂停键。
浙江中南部沿海海面风力增强到11-13级,浙北沿海海面风力增强到8-10级,东南沿海地区也有9-11级大风。温州、台州、丽水、衢州西南部等地区,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雨量100-200毫米。
初伏第一天,高温暂缓,算是开了个小清凉的头,有了点心理安慰。不过,今年7月13日“初伏”,8月22日“出伏”,共计40天,比去年多10天。
讲述
老渔民眼中的台风
就像岁月一样
无法回避却又无须逃避
昨天傍晚,温州苍南舥艚老陡门海边,和前几日相似的淡淡红霞,映衬着这里每个人的脸。
老渔民张志金,还是习惯在这个时间段,坐在自家门前,看着天边的云。
他不时抬头望着屋子西面海边,一座远山背后,有一团逐渐压低的灰云,再抬头望望头顶的天,若有所思。
“苏力”真的近在天边了吗?这个在海边生活了58年的男子,还会像儿时进入台风季一样,好奇地问身边人同样的问题。
尽管在他看来,一年又一年,台风周而复始,好似岁月一样,无法回避,更无须逃避。
我们或许也能从他们和台风的交集里,看出真正贴近台风的人们,心中到底深藏着怎样的台风情愫。
儿时记忆:那些年,台风只是一阵风
几乎每年6月到8月,都有台风。甚至有些年,到10月,台风还会跑来敲敲“边鼓”。这也意味着,每年,张志金都要被一个叫“台风”的概念,笼罩一段时间。
“怕,怎么不怕?”在16岁就开始出海打渔的张志金眼中,这本就是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只不过,一直伴随张志金人生岁月的台风,也会随着年龄和时代变迁,变得意味不同。
“我小的时候,台风只是一阵风。”张志金说,他说这话,不是在描述风力大小,而是在说大家心中的台风印象。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茅草屋,台风来了,没有地方可以躲,“躲到哪里都一样。”茅草屋不经吹,风稍微大点,肯定垮,“但茅草屋也有好处,就是伤不到人,吹了也就吹了,大不了风停了再盖。所以说,也就是一阵风。”
张志金依稀记得,那些年的台风天,对于他一个孩童来说,乐子多过担心。他可以在台风起初带来的淅沥雨水中跑来跑去,和一群在家“避难”的小伙伴踩着门前坑里的水追逐。
台风天,雨有时突然会停,甚至还会出点阳光,而小伙伴们的玩耍,也跟着“时晴时雨”的节奏行进。
他们彼此会透过门缝,看着外面有没有同伴又跑出来了,然后一阵窃喜……
在这样的追逐嬉闹中,儿时的台风,就这样过去。
青年时代:跟着民兵去炸船
20来岁的时候,张志金遇上了一场大台风,“具体多少号台风记不得了,我们经历的台风太多了,不大有人关心这个。”
这时,村里的面貌也已变换了许多,“不少茅草屋,变成了木头搭成的房子。”
张志金说,村里人对于台风的心理,也跟着变化了不少,“看人家木头房子住得舒服,也想盖,还想盖大盖高,但一遇上台风天,又伤脑筋。”往往是村里最高最大的木房子,受伤也最重,“恢复”也最难。
张志金还记得,那时有条件稍好点的人家,撑面子盖起了两层的木房子,结果被台风一吹,垮了一层。之后,再有人想盖大房子,心里那个纠结啊。
这时的张志金,已是一个有着一米八五身高、身材瘦长的帅小伙了。和年龄及身材一起增长的,还有责任。
自家房子瓦片吹落一地,他要爬上屋顶补窟窿。谁家房子倒了,他会跟其他人一起冲过去救人。而记忆最深的,还是当民兵的时候,为了保卫海塘,带着炸药去炸船。
“我们这里的渔船,都停在海塘边避风,但有时候风太大,船会不停撞向海塘,撞破了海水就会灌进来,那麻烦就大了。”
于是,迫不得已的时候,一些危及海塘安全的渔船,只能先炸沉。“我主要负责外围警戒,上船装炸药的民兵,更危险。”张志金说。
人到中年:“桑美”让他重新定义了台风
上世纪9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张志金,已是有儿有女的人了,家里的房子,也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变成了3层高的水泥房。
这时,海边的渔船,也从木船变成了铁壳船,越来越大,越来越贵了。
跟渔船一起“涨”起的,还有张志金等人心中的忧愁。
一艘铁壳船,承载的往往是好几个家庭,合伙拼凑起来的希望,谁都不敢大意。
渔民于是都有了一个特点——台风来的时候,纷纷上船,开动马力和台风对抗。
这不是要逆天,而是不得已的行为,所谓“斗风”,就是要让船头迎着风向,这样船才不会左右摇摆过于剧烈,最终损失惨重。
张志金也曾过过这样的日子:拎着小菜和白酒,和大伙一起在台风之夜上船,任凭风大浪大,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直到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在苍南登陆,这一定义才从他们心中改写。
“风太大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也只敢躲在家里,这时候命最重要了。”张志金说。
“桑美”登陆时,屋外传来的“轰轰”声,至今让张志金心有余悸,“瓦片和玻璃到处乱飞,打到木板挡着的窗户外,一阵‘咚咚’声。隔壁村,看着坚固的水泥房,不知怎么就倒了……”
时至今日:台风面前最重要的就是生命
和张志金聊了很久,天已渐黑。西边海外,一轮下玄月,悄然爬上了天空。
月亮似是天空中上扬的嘴角,却不知这“笑意”背后,待到天明,会带来什么。
曾经,张志金还随着老人们判断台风的经验,试着去观察。比如,正刮南风,突然变成了东风,可能有台风;早上天边有红云,这也是;预报台风要来,却突然打雷下雨,估计台风不会太大;海上没风,浪却很大,也要防着台风,等等。
然而,经历过这么多年,这么多次台风,张志金最终总结出的经验却是,“风在天上,我们怎么能知道它会怎样?”
于是,他学会了“取巧”——盯牢天气预报,看看台风往哪走,随时准备行动。
“如今,一旦遇到大台风,各个安置点早就备在那里。”张志金说。
儿女都已成家,住在龙港,相对安全,真不行,张志金还可以带着老伴投奔过去,“一有台风,他们也想我们早点过去。”
“这些年,大家也都认识到了,在台风面前,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其他都不重要。”张志金说。
他说,不信你看门外。原来,邻居已悄然在窗户外,封上了一条条木板,楼下的大门,也绑上了一根粗粗的毛竹。
或许,这正是台风在他们的岁月中,留下的最终情愫。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