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省内外,带“医”的院校分数线普遍较高,记者调查学医热现象发现——
杭城63名医院领导,其子女仅8人从医
浙江在线07月17日讯 昨天,浙江大学公布今年招生情况。
今年,浙江大学在浙扩大招生人数,共录取理科考生1800名,文科考生354名。理科招生大类中,有7个平均分超过700分,8年制的医学试验班平均分高达720分。
对于“浙大在浙江的名次是否因扩招而下降”的疑问,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回应,“如果不扩招,名次会往前走200名。不过,名次真的不重要。”
今天,浙大的录取通知开始发放。
发布
8年制医学试验班
平均分最高
“医学跟前两年比,更热。”浙大招办主任夏标泉说。
今年,8年制医学试验班和7年制的医学试验班类(口腔医学)录取平均分,分别是720.2分和709分,在125个专业方向中位居第一和第三位。此外,科技与创意设计试验班居第二位,平均分为713.1分。工科试验班(工学)居第四位,平均分为707.3分。
今年,浙大首招海洋学科本科生40人。“第一年招生的情况还不错。”浙大海洋学院副书记阮啸表示。今年,浙大工科试验班(海洋)的平均分是694.5分。
目前,浙大海洋学院设有“海洋工程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海洋科学”四个本科专业。2015年9月,海洋学院将迁入舟山本岛的800亩校区。
“相对于招生,我们更关注培养。教学质量,是大学教育的灵魂。”陆国栋表示。今年秋季,浙大将推出专业核心课程。明年,招生分类还将更细分。
2006年,浙大推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但是,陆国栋发现,“中国学生不会选择。一旦面对选择,就茫然失措。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一直是被选择,被高中被高考,什么都是家长和老师选好的。”
因此,“我们只能往回走一点。我们一直在探索大类培养,如何与中国的实际接轨。”培养方式,改为“分类招生、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对此,浙大将不断完善培养方案。
纵深
带“医”的院校
分数线都很高
今年,学校名字中只要带“医”字,录取分数线就往上蹿。
在浙江理科投档线700分以上的10所高校中,有3所均为名校的医学部:复旦大学医学部的控制线为720分,北京大学医学部为715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为704分。
在浙江大学,情况亦如此。2005年起,浙大开始招8年制医学试验班(巴德年医学班)。至今,这个专业的录取分数在浙大所有专业中始终位居第一。今年,8年制医学试验班的录取平均分就高达720.2分。
而其他类别的医学试验班,也都毫不逊色。今年,7年制医学试验类(口腔医学)的录取平均分达709分,在所有专业中位居第三;5年制医学试验班类的录取平均分,则为697.5分。
今年,温州医科大学(原名温州医学院)的文理科投档线均走高:文科投档线为639分,超一本线20分;理科投档线为650分,超一本线33分。而去年,文科仅超8分,理科超23分。
温医大热门专业的录取分数,更是可PK名牌大学。据学校教务处处长曹建明介绍,特色专业眼视光医学(7年制,本硕一贯制)录取分位居第一,最低分就达684分,超理科一本线67分。今年录取的全校最高分699分考生,就出现在这个专业。
5年制医学专业的分数,竟也居高。口腔医学专业最低分670分,超理科一本线53分。临床医学的分数,“差不多也超理科一本50余分。”
11家省级医院院领导
子女从医的仅逾一成
和社会上热捧医学专业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处于医院“围城”内的医护人员的后代,却很少选择报考和医学相关的专业。
医护人员的后代到底多少选择从医?昨天,记者统计了杭城11家省级医院的院长书记正副职等共计81名院领导,其中18人的孩子未到参加高考的年龄,其余63名院领导的子女均已就读大学或工作,统计发现,从医的仅8人,大多数孩子选择和医学毫无关系的专业。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院领导的孩子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医院里熏陶,但是长期熏陶的结果不是选择从医,而是选择转行。
某医院领导回忆,他的孩子至今还记得小时候,陪着自己在医院值夜班的情景,特别是一些患者抢救无效后死亡的情景,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记忆。在随后的成长过程中,目睹自己彻夜研读医学著作,长年累月地照顾不到家庭,总是在孩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缺席,所以当孩子面临专业选择时,明确表示不想再从医。
不过,许多非医护人员后代,纷纷选择从医,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是个好消息。
浙江省新华医院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袁强教授既是新华医院的副院长,同时也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每年都要参与医学生的招考工作,在众多院领导的孩子选择远离医学的时候,袁教授的女儿选择了从医。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个性比较强,家长的意愿并不能主导他们,我的女儿选择从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要感谢前两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心术》。”袁教授说,他还记得去年从宁波某重点中学招考进来的十多名学子,都曾受到该剧影响。
“目前的医疗环境确实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医生这个职业本质上是救死扶伤,但是现在的诊疗行为被误解为一种交易,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工作辛苦,责任也很大,所以我很能理解为什么许多医生的后代不选择从医。”袁教授说。
分析
医学
是精英的教育
“围城”里的人想出去,他们看到更多的是学医的辛苦和付出;“围城”外的人想进来,他们看到更多的则是医学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和就业优势。
“医学,是精英的教育。今后工作的对象是人,不是机器。这就对医生的要求很高。”浙大医学部教学办主任俞方说。不仅在中国,在美国,“最好的学生被挑中学医。”杜克大学的医学专业,录取比例更是高达7000:1。
进来的都是高分考生,如何对其进行精英教育?浙大的8年制医学试验班,参照美国“4+4”模式,“这在国内也是独一无二的。”在美国,本科生毕业后才可申请医学专业。
学生前4年进入竺可桢学院,进行不同专业的学习。“一般来说,大多学生会选择生物。后续对接医学,更容易。”俞方说。
后4年,则是医学专业的学习。课程设置按照人体系统安排,比如呼吸系统门类已涵盖鼻咽喉,“国外大部分医学院都是如此设置。”
相对其他专业,医学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比如,8人一班的真正小班化教育,互动讨论式的授课,更需要批判思维、表达沟通技巧与合作能力。
今年,浙大首届8年制医学试验班学生毕业。“除了1名同学即将出国,另外41名都已经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三甲医院签订了工作意向。”俞方透露。
同时,“医学,并不是其他专业可替代的。其他的专业,可能培养一段时间就能上手。但是,医学却不能。”俞方说。
家长与学生,正是看重了这门不可替代的技术。因为,它在就业市场独具优势。“一些专业,比如公共管理、市场营销等,过于宽泛,这时,家庭背景优势在工作中明显。但学医,只要你愿意去(基础医院),就能找到相对还不错的工作。”曹建明认为。
此外,中国的职业医师从业资格证已变得很强大。“我们一直都有毕业生在美国做医生,美国已经认可中国的职业医师资格证。”俞方说。
分数高的
不一定都适合从医
学医,必须得有强大的内心
“学医从医,是一辈子辛苦。”俞方说。这种辛苦,从学医的头一年就开始,“他们每天都学到凌晨一两点。直到第二年才适应,好转。”
因为,学医必须抛弃以往的学习方式。“从医,必须具备信息收集能力、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从应试模式走出来的孩子,很难适应。”俞方解释。
8年,只是学校阶段的结束。医学毕业生进入医院,先进行3年住院医生培训,拿到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接下来,还有全科制培训。“医生的培养,都是从医院里滚出来的。”她说。
其实,在俞方看来,“分数高的学生,不一定都适合从医。”她特别不赞同,分数是唯一的挑选标准。
在美国,分数之外,面试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医学考生需经过3天的面试,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才被录取。这3天,究竟面试什么?“他们一个个挑学生,从各种角度测试考生是否适合从医。看他们是否有仁心、有奉献精神。看他们的沟通能力如何,医生面对的是病人,需要有亲和力。”俞方介绍。
她希望,哪天,我们也能多元化地招医学生,更重学生的特质而非分数。或许这样,“医患关系的矛盾才能根本解决。”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