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昨日头版头条刊发《夜访环溪看治污》一文,介绍杭州桐庐环溪村如何因地制宜通过“清水治污”工程,生态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实现了小河清清大河净。同时还配发记者手记《找对方式很重要》,号召全国各地农村因地制宜行动起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治理模式。
以下是文章全文。
《人民日报》记者王慧敏
幽幽荷香,阵阵蛙鸣。7月25日傍晚,记者走进浙江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一下子便扑进了荷的怀抱。
这个溪流环抱的小山村,家家门前屋后遍植荷,村周围的田里也是荷。菡萏半开,荷叶翠盖,整个村子宛若绿海中的一叶扁舟。
“莲是花中君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荷只有种在清水里才有味道。”小学教师出身的村主任周忠莲,满口“文化味”。在村中漫步,所有溪沟清水淙淙,大街小巷干干净净。留心四周,竟没有发现一片纸屑、一个烟头。
周忠莲把此归功于县里的“清水治污”工程。她介绍,前些年,村民们富起来了,但是环境“脏乱差”一直没有改观,家家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到门前的小溪。村里有句顺口溜:“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溪沟就是垃圾污水的家。”2009年7月,县里推广“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村干部参观后觉得简便有效,想在村里实施。“刚上来,可没少作难。”周忠莲感慨。
提起这个话头,村头溪畔大樟树几个纳凉的农民来了兴致。“老周,起初可数你反对得凶。”一位花白头发的老汉“将”对面穿白衬衣的中年人。
中年人搔了搔头:“按规划,公用污水处理池就建在我家窗下。当时想,那味道谁受得了?要知道是现在这个样子,欢迎还来不及呢。”
这个叫周良的中年人执意要带记者去看污水处理池——一块面积大约三四平方米的绿地上,美人蕉怒放,菖蒲、麦冬青翠欲滴。“污水处理池建在花草下面。这些植物吸附净化污水的能力很强。污水给植物提供养分,植物净化了污水,一举两得。”
周忠莲补充:“所谓‘人工湿地’,就是就近的三五户村民,合建一个污水池,家家排出的污水通过管道流入池中,然后通过简易厌氧池、湿地处理池、沉砂池层层过滤净化排出清水。这样一来,主要污染指标去除率可以达到60%以上,最后排出的水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投入大吗?”记者问。
“不大。由县财政每人补贴350元,村民不需要掏一分钱。”周忠莲回答。
“你瞧,以前门口的溪水一年到头臭烘烘的,河里的石头全是黑的。现在,可以洗菜、淘米呢!”花白头发的老汉又说。
问老汉贵姓,老汉很幽默:“我叫周永存。这么好的环境,我们要世世代代永远生存在这里。”
“现在村里有了新的顺口溜,‘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室内现代化,室外四季开鲜花,溪沟清澈见底有鱼虾。’人改变环境,环境也提升人的素质。过去,随地扔垃圾、吐痰司空见惯。现在,谁吃了瓜子都会拿着走到垃圾箱前。”周忠莲脸上透着自豪。
环溪,只是桐庐县治理污水的一个缩影。3年多来,桐庐在农村已铺设污水管网2500余公里,建成分散式污水处理池2000余个,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小河清清大河净。
-记者手记
找对方式很重要
长期以来,农村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瓶颈。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些年,国家采取了不少措施。然而,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收效不大。
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知道,造成农村污染,除了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外,居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也是重要原因。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各种管网建设大都很薄弱。解决这一问题,照搬城市那一套恐怕不行,大呼隆走形式更不行。桐庐的经验告诉我们:找对方式很重要。只有立足当地实际,科学合理地选择治污模式,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现在,各地都在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各地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只要大家都像桐庐一样多动脑筋,因地制宜行动起来,相信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治理模式。如此,我们的农村,也才能真正做到既富起来又美起来!
刊于2013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
(都市快报)
- 七八月为臭氧污染高发期 昨日这场雨驱散作用有限
- 拆掉传统煤锅炉 印染行业"煤改气"工程积极推进
- 美著名律师行接手韩亚空难诉讼 防歧视性处理索赔
- 印染污泥倒进田里,市民可举报 执法部门蹲点夜查
- 浙江省环保厅厅长表态:曝出来的污染企业都要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