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22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王雨红 县委报道组 李刚)杨柳依依,河水清清。三五村民,安坐河边垂钓……阳春三月,3月22日,记者穿行在海盐县元通街道青莲寺村,一下便沉浸在这个浙北水乡小村的春光中。
谁能想到,这个小村曾是当地的生猪养殖大村。鼎盛时,全村508农户养猪,最高存栏量36211万头。低小散、粗放型的饲养模式,让村里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那时猪粪四溢,臭气熏天,村里小河尽被染黑。
河水变清,村庄变美。王雨红 摄
为唤回曾经的清波碧水,海盐通过生猪养殖减量提质,大力推进“五水共治”,让小村重新美了起来,更激活了乡村的生态经济。
“现在来预约野炊的游客不少,要排队。”记者见到青莲寺村百合美家庭农场主陆建明时,他正忙着接待游客。陆建明曾养了20多年猪,拆除自家7000多平方米的违法猪舍后,他开始转型搞起生态农业。
美丽的青莲寺村,家庭农场兴起。王雨红 摄
春风拂过,田地上作物抽芽,生机勃勃。“我种了葡萄、桃树、火龙果等,还可以采摘游。”现在,陆建明的家庭农场有500亩,以种植水果为主。“如今的钱赚得舒心。”陆建明说起养猪时,每天一身猪粪臭,眼看着村里环境一天天变差,心里也不好受。
如今,靠生态致富的不止陆建明一个。整个元通街道,近几年来共成立13户家庭农场,这些农场主要经营水果、蔬菜、水产养殖等。2016年,元通街道家庭农场总收入1258万元,占地面积5750亩。“现在在农庄里打打工,干干活,环境好,心情也好。”村民戴雪芳说。
“当时全县共确定转产重点服务对象132户,树立典型示范43户。我们结合各地优势,引导养殖户们向优质粮油、订单蔬菜、草食家畜、名优水产、精品水果、经济苗木、食用菌及其他特种种养等方向转产,同时,结合土地流转,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兼业养殖户通过劳务合作社劳动力转移,鼓励其在房前屋后种植农作物,发展庭院林果,绿化美化环境。”海盐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县退养转产专家服务团团长王金良说。
如何让绿水长流?“我们不断提升保洁标准,做到保洁员每天保洁8小时,每条河道每周保洁两次以上。”元通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爱民说,每位河长对河道进行定期“体检”,并登记在册。同时,今年对未列入“三河”的河道,进行再排查,找问题,补短板,让清清河道还复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