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乡村茶人”潘必亮带动村民致富
2020年09月09日 11:01:20 来源: 丽水日报 记者 孙晓敏 通讯员 王彦 潘益飞

  初秋时节,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依然繁忙。记者来到松阳县古市镇绿色食品厂时,潘必亮也正从县城的浙南茶叶市场赶回来。“现在茶叶市场人气正在恢复中,村里又有很多事要处理,每天我不知道要来回多少次。”一见到记者,他就这样说。

  潘必亮是古市镇下街村党支部书记、浙南茶叶市场经营户协会会长。县茶叶研究会负责人说,目前下街村有四十多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都是在潘必亮带动下致富的。

  下街村位于古市下街区块,是古市镇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和近代建筑最为密集的村庄之一。全村共有632户、1476人,耕地面积926亩,村集体年收入30万元,村民以种植茶叶、瓜果、蔬菜为主,村民富裕、民风淳朴。

  下街村下街茶的“两个半菜园茶”非遗故事家喻户晓,明清时期,“下街茶”极具盛名,下街村就是下街茶的发祥地。下街茶曾在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上获一等奖,至今下街村潘氏祠堂东侧依然有一株百年老茶树遗存。

  品尝着潘必亮制作的新茶,慢慢地听他讲述自己19岁时就承包了原古市七村的一个小茶厂,开始了乡村茶人之旅。“我没有什么文化,但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30多年来,见证了松阳茶产业的大发展,看到了像我一样的广大茶农、茶商,从一片片茶叶中收获了一叠叠钞票。”潘必亮兴奋地说,庆幸自己加入茶叶这一行,有机会跑过全国许多茶区、茶市,结交了天南地北的茶界朋友 ,和浙南茶叶市场的经销户一样,每年都为松阳茶叶销向全国奔波。

  从早期自己收茶青,制干茶,自己租房子销茶,从传统的、种粮为主时代向多种经济模式时代转型,从露天马路市场到今日的浙南茶叶市场。潘必亮说,现在市场内的近百家经营户,很多商户年销售额都在六七千万元以上。

  “我在松阳与茶结缘已整10年,与潘必亮非亲非故,我们同在浙南茶叶市场开店销茶。他为人豪爽气量大,也从不会与茶农斤斤计较,从不克扣茶农斤两,不拖欠人家的茶叶款,他在市场广大茶农中口碑好、朋友多。” 浙南茶叶市场经营大户、县政协委员郑建标说。 “老潘从不为蝇头小利而计较,对公益活动很热心,很肯帮助人。前几年市场中因店铺租金不断上涨,引发经营户不满,他一面协助政府做好经营户的安抚劝导工作,一面与我们市场管理方一起,挨家挨户地与房东协商,终使风波得到平息。”浙南茶叶市场总经理洪建明动情地说。

  为人豪爽的潘必亮,也深得村民们的信任,他连续四届担任八村(现为下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现为村党支部书记。

  十多年以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原八村也面临许多拆迁问题。政府补偿政策有“硬杠”,拆迁户利益须保证,潘必亮从不把矛盾上交。遇到拆与被拆“顶”在那里难分难解之时,潘必亮总是向村民说明白城镇变新、变美,改善大家居住条件,党和政府是为了我们好。如果村民心理补差有出入,差多少?我这个当主任的自己补给你!类似“钉子户”的拆迁户听到潘必亮如此一说,也就扑嗤一笑道:“都是好事,我还计较什么!”几年来,潘必亮自掏腰包买平安化解矛盾的事例不止一二件。

  近年来,村中启动古民居、古建筑和近代建筑修缮等历史村落、街区保护工作。潘必亮带领村干部先后于2013年投资130万元修建了村办公大楼,2018年修缮了16幢泥木结构的危旧房,2019年拆除了35处违章建筑,并对蓝顶棚等不协调建筑进行了全面的治理,2020年又投资80多万元修复了潘氏宗祠。现如今下街村安里亭、潘氏宗祠、观口堰已列入县级文保单位。

  如今,下街村正在加大对风格独特的建筑,淳朴的民风,丰厚的文化底蕴进行传承保护提升,并与卯山文化、黄圩驿站一起助力古市镇全域旅游的发展。潘必亮说,他会在乡村和茶叶经营中找到平衡点,为乡村和茶叶的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标签: 责任编辑: 吴珂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202009/W020200909396786138047.png

“乡村茶人”潘必亮带动村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