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老小区里,倾听心与心的呼应
——访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杭州翠苑一区社区党委
2021年03月28日 07:10:27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张亮 翁浩浩 林丹 叶怡霖

浙江在线杭州3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亮 翁浩浩 林丹 叶怡霖)一块别致的宣传牌,立在杭州翠苑一区东门口,它的造型是两颗红色的、相互交叠的心。走过路过,你可能不会留意,但如果沉下身子,走进社区的各个角落,你会在家长里短的交谈中,在锅碗瓢盆的交响中,听到这两颗相印之心的声声共鸣。

一座食堂和十六个字

一条心路 始终不渝

中午,翠苑一区老年食堂热闹起来了。居民安好善和老伴一起来吃饭。“这里的红烧肉出了名的好吃!”老人热情推荐,“油爆虾8元、葱油鳊鱼6元、香菇青菜3元……”40种家常菜明码标价。自2003年开办,食堂已两次“迭代升级”,但一直走亲民路线。

说起老年食堂的来历,83岁的老党员郑祖华记忆深刻。那是2003年4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首次来到社区调研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由于社区老龄人口多,习近平同志特别关注养老问题,听到大家反映老年人就餐困难,他建议社区专门办个面向老人的食堂。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在后来的施工期间,他还亲自到现场察看工程进展情况。

当年9月,在社区党委的推进下,翠苑一区老年食堂正式开张,这也是杭州市首家老年食堂。从这里起步,老年食堂在浙江遍地开花,现已发展到超过6000家,配送餐覆盖约1.3万个城乡社区。

习近平先后多次到翠苑一区调研,提出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要求。今天,这十六个字就刻在社区党委办公室正对的墙上,更体现在桩桩件件为民实事中。

始建于1984年的翠苑一区是杭州最早一批小区之一,停车难问题十分突出。2007年以来,社区党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见,先后实施了40余条主干道和幢间支路拓宽工程,“挤”出150个停车泊位。2017年起,社区还创新推出30个“孝心车位”,鼓励子女回家探亲。

现任社区党委书记、党的十九大代表张爱民,时常带着特有的“张氏微笑”在小区里奔忙。在他的带动下,社区党委总结出了“六个一”工作法:一双丈量民情的腿,一张拉近民心的嘴,一张汇集民智的桌子,一个发扬民主自治的空间,一个便民服务的平台和一个一心为民的团队。

细心、用心,在小区的角角落落都能体会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电瓶车专用充电房,安全又便利;衣被集中晾晒点,让小区更加整洁有序;仁爱家园“工疗站”,为几十名残疾人提供生活和康复服务,解除了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邻里之家”,入驻了各楼道党支部的理发、小家电维修、法律咨询等18项特色服务项目,全年开展数百场志愿服务……

今年,在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社区正筹划打造0至3岁婴幼儿婴育智能服务平台,并已入选西湖区数字化改革的应用场景试点。第三方调查显示,近年来翠苑社区居民满意度都超过96%。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从这十六个字回溯,我们能够联想起延安时期毛泽东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还有南湖红船中通过的一大纲领中的语句——“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在千万个社区里,0.21平方公里的翠苑一区就像一滴水。但就在这方寸之地的民生细节中,我们看到一个百年大党一以贯之的初心。

一座起死回生的幼儿园和一只失聪的耳朵

难题急事 用心来解

春日里,翠苑第一幼儿园的阵阵喧闹,为小区平添了活力。作为民生实事工程,改建的幼儿园教学楼于2018年投入使用。

这幢楼来得不容易——当初,老教学楼被鉴定为“严重损坏房屋”,孩子们被迫转到周边幼儿园就读。然而,改建计划却遭遇周边300多户居民反对。这个地块原本是鱼塘,居民担心改建破坏地基稳定影响住房安全。项目为此一度搁置。

碰到难题绕着走,那还要党组织干嘛?社区党委下了决心:幼儿园要建,周边居民的安全也要管,关键是沉下心把工作做细做实。一次次上门走访,一次次公开协商,最终拿出“不打桩、不深挖、不扩面、不增高”的“四不”施工方案,社区还承诺,定期为周边住房开展安全检测,同时要求施工单位拿出70万元抵押款,一旦需要就可用于维修。

诚心细心,以心换心,项目最终赢得了周边居民的支持。离幼儿园最近的56幢,居民项光明主动当起维护交通的志愿者:“社区是在给我们办事,我们不能站着看!”

2015年,社区党委又面对一块“硬骨头”——拆违。245处、3310平方米违建,6个月内要全部拆除。

党员首先站了出来。党员夫妻顾荣根和林碧华,一天内拆了自家院子里的阳光房。各支部书记领任务,社区党员、居民骨干带头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多的一户上门8次才做通工作。如期完成任务后,社区党委又一鼓作气,赶在春节前为居民楼换上新围栏。

拆违免不了得罪人,但让张爱民“意外”的是,当年度的居民满意率测评竟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想起了这句老话。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翠苑一区带来又一次考验。3000多户、上万人的社区怎么管住小门?95户、254名隔离居民的一日三餐、垃圾倾倒谁来管?关键时候,社区党委各支部紧急组织党员站出来,与市级机关下沉干部、物业等形成合力,轮班上阵。从寒冬腊月到春天归来,几个月里连轴转。80后社区党委副书记李艳艳,早就觉得耳朵不舒服,但总想着忙完了再去看病。等到疫情平稳,医生却告诉她,一只耳朵的听力严重受损,不可挽回。

“战斗堡垒”,是对党支部常见的定义。战“疫”期间,像翠苑一区一样,无数个社区、村庄的基层党组织,成了真正的战斗堡垒,牢牢地守护着亿万百姓。

90岁入党的达奶奶和她的同志们

薪火相传 心心相印

在翠苑一区,今年95岁的达式华是个传奇。1986年住进社区后,身为退休医生的她每年给老人免费做基础体检,为社区孕妇指导孕产知识。她记录的诊断本,摞起来有近半米高。其他退休医师在她的感召下,纷纷加入义诊行列。

多年来,达式华深藏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往,2016年12月,90周岁的她终于了却心愿,成了一名“90后”新党员。去年5月,社区党委成立金秋党支部,由她担任支部书记,6名党员中最小的也有68岁,平均年龄超过77岁。从缝纫到修理家电,他们各怀技艺,每月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顶着一头白发,把余热送给老百姓,这个特殊团队在社区里备受尊敬。

“午睡起来在听收音机”“在家整理资料写小说”“身上痒要去看中医”……在李艳艳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叠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走访登记表,一条条记录,琐碎中传递着温情。

几年前,她和社区助老员例行走访,发现孤寡老人汪大伯怎么叫都不开门,于是破门而入,只见老人瘫倒在地。送到省立同德医院,医生说,汪大伯是突发中风,再晚一小时送来人就没了。老人恢复后,社区又帮他申请了救助,联系康复医院,轮流上门送去生活用品。医院护工以为他们是老人亲属,直夸“孝顺”。两年后,汪大伯去世了,弥留之际,他用含糊不清的话语表达着感激。最后,张爱民书记捧着骨灰盒把老人送走。这件事在社区里传开,有居民说,如果有谁说共产党不好,我就要把这件事讲给他听。

今年34岁的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戴力剑,是党员社工中年纪最小的一位。8年前刚来社区时,他会抱怨工作太杂,现在却乐在其中。为一户居民查找房顶漏水源,他会一连敲开3个楼层的住户家门,组织物业3天内完成抢修;在台风天,他扛着沙包抽积水,连续三晚“准通宵”。“把居民的事当自己事,这是老党员和老社工教会我的。”戴力剑说。

社区党委和党员的作为,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社区党委副书记王嘉岚回忆,去年12月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由于候选人不能参与换届工作,只能请党员和居民帮忙。“从早上6时20分一直工作到晚上8时,天寒地冻,他们没有一句怨言,协助我们高质量完成了换届选举。”她感动地说。

从新老党员,到党员和群众,在翠苑一区,心和心的共鸣,就像一首动听的歌。


标签: 社区党委;社区;党员;老年食堂;幼儿园 责任编辑: 翁宇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老小区里,倾听心与心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