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亮相杭州
导演牟森和他的四堂课
2021年06月27日 05:22:20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QQ截图20210627051953.png

  《辅德里》剧照

QQ截图20210627051942.png

  上海辅德里625号

  浙江在线6月27日讯牟森导演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在中国美院开了一次主题座谈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首部聚焦中共二大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于4月在上海大宁剧院首演。上周,这部戏在杭州小百花越剧场上演,也是第一轮巡演的最后一站, 它“回”到了《辅德里》联合制作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所在地——杭州。

  《辅德里》聚焦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二大,完成创建的历史进程,以党章的诞生与守护为脉络,以中共二大会议所产生的七份重要文件为主线,完全依据史实文献,艺术化再现二大乃至建党初期的人物故事,呈现100年前革命者的命运、出路、使命和爱情。

  这部剧的主创,不是专业国办院团,我们来看这段介绍——

  《辅德里》由上海百乐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仙童国际戏剧文化(北京)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制作,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牟森担任总叙事、导演,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和叙事工程研究所的师生担当叙事设计团队。

  戏里的主角,是100年前的“90后”;《辅德里》的编剧吴冰生于1993年,今年27岁,去年刚从美院毕业。在这个近60人的剧组里,90%以上是90后,和100年前的他们同龄。

  辅德里625号

  不为年轻人所知的故事

  上海闹市区,老成都北路7弄3号,一座不起眼的石库门建筑,曾用名:辅德里625号。

  1922年7月,陈独秀、李达、王尽美、蔡和森等12名党员,从全国各地赶来,聚于此,平均年龄28岁。他们在这处上海老式弄堂里,召开了为期八天的“中共二大”会议,通过9个决议案和党的章程。

  在这场会议上,革命者第一次提出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的联合战线”策略,以全国代表大会名义,公开发表了党的第一个宣言,第一次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诞生了第一部党章……正是在“二大”上确立的这一连串的“第一次”,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这里也是平民女校的校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也是人民出版社社址——在此出版了15种革命理论书籍,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

  很多人熟悉“一大”,但对“二大”的故事,知之甚少,艺术市场上也没有一部完整的作品来呈现表达。

  《辅德里》首次聚焦中共二大,填补了这个领域文艺创作的空白。

  制作人李东无数次路过这座石库门,却没有一次拐进去看看,也不知道这里发生过什么。

  在第一次创作“神仙会”上,李东提出一个问题:红色文化的传播如何创新,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能否把辅德里作为一个IP打造,把“中共二大”传播出去?

  什么故事?

  研讨会现场,很多人提到了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

  杨开慧牺牲前,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里面有一句话:“谁把我的信带给他,把他的信带给我,谁就是我的恩人。”

  毛泽东去世后,这封写于半个多世纪前的信,在杨开慧故居被发现。

  “这封杨开慧没有寄出去、毛泽东没收到的信,被我们看到了,真是眼泪也掉下来了……”这个故事,被吴冰写到了《辅德里》中。

  还有“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的故事。

  他是个银匠——宁波话银匠,念人亚,他改名张人亚。“二大”会后,他把一只旧皮箱交到父亲手中,在老家宁波珍藏了30年。皮箱里一个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里面是一批珍贵的建党历史资料,其中就包括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党章。

  在第十二场戏《重逢》中,毛泽东有一句台词:“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据党史专家透露,这句话出自毛泽东写给李达的一封信,“潜台词”是召唤李达速速前往解放区参加重要工作。

  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提到了剧中的三个“隐藏”,让他感动的三个细节。

  杨开慧隐藏了给毛泽东的信,毛泽东去世6年后才被发现,他终生没有见到;王尽美的母亲把儿子的照片藏在墙里,想儿子的时候,贴着墙站着;张人亚的父亲把保存党章的行李箱,藏在儿子的衣冠冢里。“这不只是隐藏,而是一种力量,隐藏的力量,隐胜于现,缺席也是一种美,这种力量难以解释,无法言传。”

  先锋派牟森与青年的对话

  他们达成了理解

  这样一部重大题材的红色作品,“先锋派”牟森怎么导?

  熟悉牟森的“战友”,一点都不担忧,比如高世名:“牟森做《辅德里》,我一点不奇怪。他早就超越了先锋派、主旋律的二元分立、简单对立。牟森做党史题材,意义特别大。”

  座谈会的最后,高世名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不是作为导演的牟森,而是“作为老师的牟森”。

  牟森是个“新”老师,51岁开始当老师,他并不喜欢那些取悦青年的话。他过去常常引用王朔的一句话:年轻有什么了不起,谁没有年轻过,你老过吗?

  牟森来美院当老师的经历,相当坎坷。他的第一堂课,叫《让众声喧哗》,来自莎士比亚。但失败了。

  因为同学们从来没有认真读过莎士比亚,也懒得读。他想,学生们可能喜欢现代思维吧。

  第二堂课,叫《春天里的贝克特》。这门课设计得相当好,他按照《等待戈多》的三个主体意象,做了一组设计——第一个意象,一条路,对应主题:世界的泥泞;第二个意象是月亮,媒介形态是一组影像,对应的主题:隔绝,第三个意象,是一棵树,媒介形态是一组装置,对应的主题:成为自己。

  很不幸的是,这一门课也失败了。

  牟森老师屡败屡战,他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他很难和这些90后学生实现沟通。他发火了:你们不愿意读莎士比亚,你们也读不懂贝克特,那你们就读你们自己。他开了一门课,叫叙事工程,关于90后家庭编年史,因为任何一个90后,只要往上追溯三代,就会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大历史。

  这门课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个成功,不是说作品有多好,而是达成了老师和学生两代人的理解与和解。

  牟森也为这门课取了一个名字,《天堂所允许的一切》。这门课至今已经开设了三四年了,从90后到00后,今年这个课也成为美院思政课的一个范例。

  这次,牟森又参与了《辅德里》,这是一堂艺术党课,这个戏,至少改变了他的“青年观”。

  高世名说,一百年前,那群年轻人,平均年龄28岁,他们开启了一项伟大的事业,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重塑了世界的格局,也为人类历史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方向。一百年后,我们新时代的艺术家和中国的年轻人,如何在自己身上养成一种真实的历史感,如何获得一种切身的历史经验,这不但关系到艺术教育、立德树人,更关乎到百年大党的血脉传承。

  戏里有一个动作,前仆后继——牟森作为30年前的先锋派导演,用血肉之躯的身体感知,通达主题。

标签: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共二大;杨开慧;第一次;故事;党章;老师;... 责任编辑: 冯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导演牟森和他的四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