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陈望道故居——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2021年07月01日 02:42:59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黄珍珍 何贤君 整理

image.png

  [印记名片]

  陈望道(1891—1977年),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语言学家和当代社会科学家。1920年2月,陈望道回到义乌城西分水塘村的家中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这是《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

  陈望道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成为党的上海地方委员会的第一任书记。他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任职期间倡导科研和新学风,主持修订《辞海》,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0年早春,浙江义乌的山村,阳光照进破旧的柴屋,29岁的陈望道,沉浸于翻译工作,不觉中,“蘸着墨汗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生动讲述了“真理的味道”。

image.png

  陈望道故居     义乌市委宣传部供图

  [红色意义]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版发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传播了真理火种,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的标志著作传入中国,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大批杰出革命志士的成长、为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助航、铸魂、发力作用。

  信仰的力量,从分水塘这个小小村落散发,席卷华夏,像一颗火种开始燎原。

  陈望道故居,位于距义乌市区30多公里的城西街道分水塘村。

  100多年前,一间柴房里,一位青年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这本小册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星星之火 点燃革命

  村因塘得名。分水塘村名早在清代已有文献记载。在这个四面环山、风光秀丽的小山村,有一口不大的水塘,此塘中的水从两边分流出去,东南一路留在义乌,西北一路流入浦江县境内,分水塘因此得名。

  自古以来,分水塘虽然只有一条山道南北可出,但北通浦江、诸暨,南达金华、兰溪,是通衢大道。分水塘地势较高,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是军事要地。抗日战争时期,分水塘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金(华)义(乌)浦(江)兰(溪)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域,也是抗日武装第八大队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村因人而扬名。陈望道的祖祖辈辈耕种于斯,生活于斯。直至祖父辈,仍以务农为主,同时开始兼营靛青制作和买卖,又从事染坊行业。由于经营有方,积攒了一些家产。陈望道的父亲陈君元读书不多,思想却非常开明。他变卖田产让子女走出山村求知问学,不仅送三个儿子上了大学,还不顾村里守旧派的非议,毅然将女儿也送到县城女子学校去读书。他克勤克俭,在清宣统元年建造了一幢楼房,也就是现在的陈望道故居。

  陈望道故居为前廊式天井院结构的砖木建筑,坐北朝南,呈“凹”字形布局,一进五开间,前设弄堂,左右各两间厢房,中间是一个小天井,天井用条石铺地。石库门上方横匾题“桂馥兰馨”。宅前有个小花园,园路铺鹅卵石,四周围墙,南面门庑开院门。由汪道涵题写的“陈望道故居”匾额挂在大厅中央。

  故居内“陈望道生平事迹展”用大量的珍贵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了陈望道辉煌的一生。

  西厢房西面有柴房一间,陈望道就是在这间柴屋中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它创造了党的历史的思想起点,影响了无数激进民主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由此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让苦苦思索中国出路的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希望,感受到真理的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和出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进程。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人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第一个早期党组织。1921年,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成立,陈望道为第一任书记。

image.png

  2021年5月25日,在分水塘村口广场,浙江师范大学师生用歌舞展示信仰的力量。 拍友 王志金 摄

  激情岁月 忘我翻译

  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并不陌生。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陈望道留学日本时,就结识了日本进步学者河上肇、山川均等,阅读过他们翻译的部分马克思主义著作。“五四”前后,他也曾在《每周评论》《国民》等进步期刊上阅读过《共产党宣言》零星摘译。只可惜,《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一直阙如。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回国后,陈望道受聘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国文教员,与刘大白、夏丏尊、李次九等新派进步教员一起,积极支持校长经亨颐的教学改革,支持进步学生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活动,受到反动当局和守旧势力的仇视。1919年11月,《浙江新潮》第二期刊出一师学生施存统《非孝》一文,成为浙江“一师风潮”的导火索。以“挽经护校”为号召,以维护新文化运动为斗争内容的“一师风潮”,是五四运动后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浙江的继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浙江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为革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骨干。

  1920年初,受到“一师风潮”洗礼的陈望道,接到上海《民国日报》社经理兼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的来信。邵力子在信中称,《星期评论》周刊主编戴季陶请陈望道为该刊翻译《共产党宣言》,同时还捎给他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和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借来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

  精通日语、英语,又有出色汉语功底的陈望道,一口应承译书之请。陈望道后来回忆:“当时社会上有各种思潮,因为我信仰马克思主义,所以就答应翻译了。”

  1920年2月中旬,陈望道回到了分水塘村。为避免打搅,他带着几样简单的生活物件和文具,在离住宅不远处的柴屋内暂居。柴房里既没桌子又无床,他就把一块铺板架在两条长板凳上,工作时,把文房用具摊在铺板上,潜心工作;困了乏了便往桌板上一躺,权作休憩。陈望道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孜孜不倦,除了短暂的睡眠,再无分神之事。就连一日三餐和茶水都由母亲送入房中。

  有一天,陈望道母亲特地包了粽子,配了些家乡特产红糖,给陈望道补补身体。他母亲把粽子和红糖送进去后,过了一会儿,在屋外问道:“是不是还要加点糖?”就听陈望道说:“够甜,够甜了!”等到母亲进去收拾碗碟时,只见陈望道满嘴都是黑乎乎的,原来他把砚台里的墨汁当作红糖,拿粽子蘸着给吃了!

  就这样,陈望道忘我地一字一字斟酌和推敲,历经3个多月,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工作。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正式公开出版,迅速风靡神州大地,受到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热烈欢迎。初版的1000册,很快售罄;次月重印的1000册,也很快被抢购一空。到1926年5月,共出版了17次。北伐战争中,曾有一个时期在军中散发此书,人手一册,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许多有识之士对《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交口赞誉。周恩来同志在1949年7月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着代表们的面,对陈望道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

image.png

  陈望道故居内景    拍友 吕斌 摄

  崇高信仰 终生不变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没有任何中译本可供参考,当时国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字也不多,但他还是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原著的含义。如《共产党宣言》中的Bourgeois和Proletarians两个词,日文版中译作“绅士、平民”,陈望道译为“有产者、无产者”,显然更符合《共产党宣言》的主旨。

  陈望道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人,从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里,随处可见一些白话文修辞风格的精彩语句,如“宗教的热忱,义侠的血性,儿女的深情,早已在利害计较的冰水中淹死了”,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陈望道之子陈振新回忆,父亲治学之严谨,甚至有些“刻板”,有时为处理一个辞格,搜索一个例证,可以整夜不睡;为引用一个材料,不惜把整套丛书买下来。据不完全统计,为撰写后来被学界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奠基之作的《修辞学发凡》,陈望道引用了250部书,参阅了170多篇论文。

  作为一代学术大师,陈望道不仅因为《修辞学发凡》而成为我国修辞学的奠基者和泰斗,还是《辞海》的总主编,而且在哲学、美学、逻辑学、新闻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学术成就,著有《作文法讲义》《美学概论》《因明学》《文法简论》等学术经典。

  回顾陈望道的一生,声名远扬、荣誉甚多,但对复旦师生而言,他更为亲切的身份则是抗战时期与学生共患难的复旦新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之后复旦大学首位校长。

  1920年陈望道走上复旦大学讲台,中途因保护学生被迫离开近10年,后担任校长25年。在校期间,陈望道一直致力于新闻学的推广与发展,不但一手促成了复旦新闻系的成立,还广开研学,引入新思想,创办新闻馆,使其成为该校民主力量最强的一个系。

  在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复旦大学随着国运坎坷而颠沛流离。1937年上海沦陷后,复旦大学部分师生被迫迁至重庆。可战火连绵,再次殃及学子,敌机再次炸毁了部分校舍。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场所问题,时任复旦新闻系主任的陈望道,发起面向社会募捐的新闻馆创建计划,四处借钱筹款。

  为了节省时间,他每天都是买个烧饼、喝杯水就算吃饭了,晚上则睡在朋友家的床板上。一年后,一间面积400平方米的新闻馆终于落成,“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在这里,陈望道带领复旦学子“宣扬真理、改革社会”,鼓励学生“有胆有识、学有专长”,用自己的力量向时代发出怒吼。直到1946年6月,复旦大学终于迁回上海。

  回迁后,为保护学生和校园,陈望道挺身而出,带领上海地区大专院校教授成立了“大学教授联谊会”,配合中共地下党保护进步学生;带领复旦大学师生员工成立应变委员会,努力做好护校工作,以迎接解放。

  1947年5月30日,国民党当局搜捕进步学生,复旦新闻系左派学生何晓沧躲进了陈望道家中。时任新闻系主任的陈望道,坐在楼下客厅看报纸,一直守到特务后半夜撤走……

  解放后,陈望道历任复旦大学校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兼上海市委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务委员等职,曾任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1977年10月29日,陈望道因病逝世,享年86岁。临终前,他把毕生积蓄的22万元人民币,作为党费全部交给党组织,以此践行他终生不变的信仰。


标签: 陈望道;共产党宣言;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中文全译本;修辞学;... 责任编辑: 杨烁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