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宁波图书馆入围IFLA国际公共图书馆奖,系全国首家
一座图书馆的“出圈”路
2021年08月20日 07:46:56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陈醉 通讯员 陈莹

  浙江在线8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醉 通讯员 陈莹)“大家好!我是宁波图书馆馆长徐益波,今天很高兴能在这里推荐我们宁波的一座图书馆。”

  8月19日16时15分,宁波图书馆四楼乔石书房的电脑,准时接通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WLIC)的“云”会场,徐益波一身淡蓝色短袖衬衫,坐姿端正,语透自信。5分钟路演,他要向全球推荐宁波图书馆新馆,以此角逐今年重磅的“国际公共图书馆奖”。

  宁波图书馆新馆非常“年轻”,两年前正式开馆迎客,却已陆续斩获IFLA(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2020年国际营销奖等国际奖项,备受业界关注。今年,宁波图书馆在全球21个国家的32家图书馆中脱颖而出,入围全球图书馆行业权威奖项“IFLA国际公共图书馆奖”,这也是中国公共图书馆首次入围该奖项。

  “IFLA国际公共图书馆奖”可以说是全球图书馆行业的风向标,此次评选中,“信息技术的灵活与全面应用”“当地文化生活的融合”等多个新锐指标,都在引导图书馆与公众建立全新的链接。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20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已达3212个。大阅读时代,数字化加持,图书馆界争相探索供给大众文化产品的新路径,宁波图书馆又是靠什么“火”出圈的呢?

  “云”上馆 “约书”就像订外卖

  宁海强蛟半岛出发,到宁波图书馆需要近2个小时,而从更远的象山最东南的岛屿渔山列岛过来,先摆渡,再陆路,需要4个小时之多,距离曾是海岛书虫“约会”宁波图书馆最大的阻碍。

  “所以,这几年我们馆摸索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打破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面对全球图书馆界大佬,徐益波亮出了第一张特色牌。

  3年前,宁波图书馆开始试水“天一约书”便民借书服务项目,即以“图书馆+互联网平台+物流”的服务模式,借助信用平台,绑定信用记录,线上借阅,线下配送,让资源抵达每个读者的手中。

  29岁的小敏就生活在宁海强蛟半岛上,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迷。8月18日一早,来自宁波图书馆的包裹如约而至,五本书,6元钱邮费寄到家,这一单宁波政府贴补了5元钱邮费。“‘约书’像订外卖一样方便,不用再赶到图书馆一顿盲找!”邮到手的书正是小敏前一天刚在“天一约书”手机小程序上挑选的图书《流量池》《百年孤独》等。点点手指,下单借阅,除了邮书到家,她还能选择将书配送到最近的“智能借阅书柜”,自己去取。宁波全城有23个这样的借阅书柜,未来还将铺设更多。这种途径,让借书上门也实现了免费。

  小敏所享受的约书服务目前在宁波已实现全覆盖,包括偏远海岛和四明山区。3年多来,两万多名“天一约书”的线上读者累计借还超过63.4万册次。

  “云”约书背后透露的是宁波图书馆全新的“出圈”理念。大阅读时代,数字化便捷式阅读与共享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图书馆必须打破传统服务流程,重建自己与公众更快捷、更有黏性的链接,这种新式链接的基础便是数字化。

  走进宁波图书馆,二维码办证、刷脸借书、机器人向导早已司空见惯,220万种电子图书放上了“网络图书馆”,读者通过手机电脑就能浏览馆藏书籍。而你在宁波任何一家新华书店,看中哪本新书,宁波图书馆都可以帮你买单。这是宁波图书馆和一些大书店合作推出的“你选我买”借阅服务。只要在宁波图书馆公众号上点击“扫码荐书”,确认这本书在宁波图书馆的馆藏没有达到复本数上限即可在书店直接借走。“买借一体”,缩短了读者借书流程。

  “这些读者与图书馆的全新链接,都依托馆内全业务的运营、管理及服务对象数据共享,从而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实现精准化供给。”徐益波说。

  数据分析显示,“天一约书”读者多为年轻人,畅销书借阅量最高。这些数据反馈到采购部门,工作人员会根据亚马逊、当当等各大热门网上书店的畅销书榜单、社会热点和读者反馈,进行书库书目的采购和更新,组建“约书书库”,当前该书库已有5.6万余册图书。徐益波还透露,下一步,他们将利用智慧图书馆,基于读者画像,进行智能推荐,精准对准个体,实现读者与图书馆间双向链接,双向互动。未来,图书馆或许可以精准记住你的读书喜好,为你量身采购、推送新书。

  流动馆 多点通借通还

  路演中,徐益波分享了一组数据:宁波图书馆新馆投用后,读者纷至沓来,最高一天读者接待量达到9757人,全年接待读者145万人次。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不降反升,这让徐益波很受触动。宁波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3.18万平方米,在同级别的图书馆里体量偏小,这倒逼他们跳出图书馆本身的边界限制,主动走到老百姓的生活半径里去,借力扩容。这是宁波图书馆的第二张王牌。

  南塘老街上,宁波图书馆的特色分馆“人文地理馆”格外显眼,馆藏世界地理、风土人情、游记散文等人文地理主题的特色书刊3000册,配上自助借还机,市民和游客可通借通还。东钱湖风景区旁的福泉心宿则是宁波图书馆的首家民宿流动图书馆,3000册与风俗旅行、传统文化、休闲养生相关的图书搬进这里专门设立的墨沏书房,被读者称为“山水之间的图书馆”。类似的项目还设立在象山半边山景区的工人疗养院,南塘老街的阅居酒店,泊宁、亚朵这样的连锁酒店……

  “离开书架,走进公共空间,强化的是图书馆的公共性,分散图书馆资源,深度惠及百姓生活。”徐益波说。

  图书馆外扩深入社区是很多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困境之一,因为,要让图书馆系统扎根社区并日渐巩固与社区居民的联系,需要基础设施的铺设和长期持续的活动支持。宁波图书馆的“共享空间”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破题之法。定位不同、风格迥异的公共空间,通过宁波图书馆的定制服务,变为专门的书房和阅读空间,成为图书馆延伸到千家万户的触角。

  这种模式的活力在于持续的延展性,可以挖掘更具特色的空间资源,不断创新阅读的形式和载体。

  比如,宁波图书馆就把一座智能借阅柜搬进了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的转乘站点里,市民和游客通过扫描柜上的二维码就能实现柜上图书的实时借还,无需押金,无需办卡,选择喜欢的图书,扫码就能带走。在放置的第一个月,月借还量就达2500次,居全国260余台智能借阅柜单台借阅量榜首。

  而在徐益波眼里,还有另一维度的扩容。沿着宁波图书馆新馆专设的无障碍通道一直向前,就能抵达一个“秘密空间”—— 视障阅读室。这里除了丰富的盲文书籍,还配备了许多无障碍阅读的秘密武器:小巧方便携带的智能听书机,辅助阅读的电子助视器,可将文字转换成语音的智能阅读器,通过触觉来感受文字的盲文点显器,以及视障人士可操作的视障电脑……

  “‘秘密空间’的存在,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图书资源利用的无障碍,不仅扩容,更要扩面,覆盖更多群体。”徐益波说。

  会客馆 阅读连接你我他

  “拿笔尖往纸上点一下就是10环的大小,再把10环均分成10份(圈)进行计分。因此,想打出10.9环是非常难的……”

  8月13日晚,射击国家级教练、奥运双金得主杨倩的启蒙教练虞利华,在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云分享会上,讲述射击背后的酸甜苦辣,让3万余名在线参与的读者动容。这是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的第880期。

  而就在不久前,宁波图书馆三楼“音乐图书馆”里,资深爱乐人沈炜则带领这群读者体会了黑胶音乐的不衰魅力,一首《粉红色的回忆》开场,《无言的结局》《情人的眼泪》等经典老歌娓娓道来。“音乐图书馆”里,不仅可以免费借阅音响资料和音乐书籍,还提供古典、流行CD,读者可以戴上耳机,免费欣赏音乐,也可以敲打无声乐器,沉浸音乐世界。

  “我们每年有100多场的音乐沙龙和演出。”徐益波手中,一份长长的活动清单记录了两年来宁波图书馆推出的“天一国乐团”“天一童读”等14大品牌系列活动及其他各类活动,共近1700场次。

  知识文化自带“流量”,以书为本,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性活动来培养私人化的阅读习惯,让图书馆成为吸引男女老少读者的“城市客厅”,这正是徐益波最引以为豪的图书馆“进化之路”,也是宁波图书馆的第三张王牌。“如果用当下比较时髦的一个词形容,就是图书馆要‘出圈’,打破以往‘只是借书、看书之所’的观念壁垒,进入到‘起于书籍,但不止于阅读’的大众文化生态圈。”这也回答了图书馆除了能免费借书,还能怎么玩。

  “图书馆是一个人与人交流连接的地方,要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人上。”徐益波说,这个想法在宁波图书馆设计之初就已经植入,注重人、资源、空间的统一,作为场所、空间和平台的图书馆,要把人与人连接起来。

  在宁波图书馆新馆,相对固定的借阅区域与藏书区域面积仅占25%,大部分留白的空间用的是可变性和灵活性较强的模块化框架结构,每年八九百场次的活动就是通过这些空间的拆解组合完成的。

  站在宁波图书馆新馆一层正中央,抬头环顾,28米通高的大中庭就像巨大的四层书架,设计者利用楼层与楼层间的分隔,以及对每一层进行切割,形成多个半开放的小空间,有学习室、上网站、安静的阅读台,甚至干脆只能容纳两把椅子、一张圆桌的小型“会客室”,这些无处不在的小空间,让这一“中央书架”成为一处活跃的社交空间,读者三五成群,选一小块地方,就能进行多元化的学习和交流。

  “图书馆总是在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徐益波说,在一些发达国家,许多图书馆往往都是“图书馆综合体”,既是图书馆,也是陈列馆、纪念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研究馆等等,未来的宁波图书馆将继续融入更多跨界活动,不断丰富图书馆内涵,不断破壁“出圈”,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

标签: 图书馆;宁波;借阅;阅读 责任编辑: 牟嘉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一座图书馆的“出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