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家家离不开!西湖龙井采摘在即,茶村最抢手的原来是他
2022年03月15日 08:06:49 来源: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余雯雯 通讯员 金晶

  西湖龙井茶马上要进入采摘季,这段时间,茶农们都在为采茶、制茶做准备。

  如果说采茶季节,采茶工、炒茶工是“抢手货”,那么准备阶段,竹篾师傅就是“抢手货”。

  满觉陇村的茶农胡正荣家里这几天就来了一位竹篾匠王全源,他说从去年12月开始预约,等了3个月,总算把师傅盼来了。

  今天,记者特地去现场看了看。

微信图片_20220314185001.jpg

  到胡正荣家的时候,竹篾师傅王全源正在进行“剥篾”的步骤——把竹子对半切口,用刀把竹片剖成一条条几厘米宽的竹条。

微信图片_20220314184933.jpg

  铺在地上的整根竹子,比较粗,用两手去握,围成一圈好像还不够。

  茶农胡正荣说,这根竹子,就是在他屋后山上砍的,去年冬天就准备好了。

  “做竹篾选材很重要,首先必须得用冬天的竹子,而且选长了四五年的最好,有韧性。春天的竹子就太嫩了,韧度不足。”在一旁麻溜地剥竹片的王师傅介绍说,“竹条剥出来了,我都是选最上面靠近青皮的那一层编,这一层最有韧性,做出来就牢。所以啊,我做的东西,和外面卖的不一样,首先这个选材就讲究,做出来的东西,牢固度自然很高。”

  做一只小簸篮,其实需要做两层,外面的一层是骨架,里面的一层是编制的竹篾。骨架要将竹片组合好分布均匀,塞进外圈扎住,架好之后还要进行一道火烤,目的是去潮防虫。编织竹篾,几十条横、竖的竹条交错,全部都要插空排好,一下下用木棍敲进,不留一丝缝隙。

  说起自己的手艺,王全源特别自信。畚箕、茶篓、簸篮、竹筛,只要是竹编的工具,他都很拿手,“你看看这只小簸篮,起码能用40年,小畚箕一般都能用上20年。外面做的,如果不是用好的那一层竹子,有时候五六年就破掉了。”

  王全源是桐庐人,14岁开始学这门手艺,当“竹篾匠”到现在已有50多年。每年春季,他都会来西湖景区,到茶村的各个茶农家“蹲点”编竹篾,至今已有30多年。

  “像他们家,今年总共要做十来只,5只小簸篮、5只小畚箕,一般做一只小簸篮要一整天,小畚箕需要做大半天。我还要把他们家有些破损的茶篓补一补,这次差不多要呆上十来天。”王师傅和胡正荣家也算是老相识了,帮忙做竹篾已有十来年。

  王师傅说,做完胡正荣这家,后面还排了好几家,今年这一波来西湖景区茶村,他起码要呆到5月份左右。

  “我们家茶园比较大,工具用得比较费,基本上每年都要新做一批,补一批。”胡正荣说,王师傅在西湖景区是很有名气的,各家都抢着要,他每年都是早早预约排队,哪怕要等好两个月,他也愿意等。

  “现在好的竹篾匠难找啊,这么多年下来,我们都看得很清楚,制茶工具明显是手工做的质量好,一用就能比较出来。”

微信图片_20220314184944.jpg

  王全源不仅能编竹篾,连制作的工具都是自己折腾出来的。一张长条凳上,一头绑着两把竖起来的刀头,这是专门用来调竹条厚度、宽度的,另外一头凳子角上贴着有不同纹路、凹坑的刀片,则是用来打磨弧度和平整度的,就连量刻度的尺子,都是他自己做的。

微信图片_20220314185541.jpg

微信图片_20220314185545.jpg

微信图片_20220314185545.jpg

微信图片_20220314184941.jpg

  聊着聊着,王全源和胡正荣两个人都感慨着一件事——收不到做竹篾的徒弟。

  “得肯吃苦,得跟着我一家家做过去,积累经验。虽然看看一个做出来能买几百块钱,但是其实一年整体收入也不算很高,都是苦力活,现在的年轻人啊都不愿意学。”王全源笑着摇摇头。

  胡正荣拍了拍王师傅:“以后啊,请竹篾匠上门这一道茶村别样的风景,或许会越来越少。”


标签: 西湖龙井;开采 责任编辑: 徐茜茜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202203/W020220315292041101295.png

家家离不开!西湖龙井采摘在即,茶村最抢手的原来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