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所谓的民工荒,其实缺的并不是普通农民工,而是具有一定技术的技术工;浙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大多依靠一线技术工人在生产中发现,这要比研究所实验室来得更为实际……11月12日,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论坛在金华举行,来自教育部以及浙江省教育厅等各方面的专家针对浙江的人才结构和培养问题进行了颇为实际的审视。
“浙江省要顺利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大省,一批基数庞大的产业技术工人不可或缺。”原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司司长刘来泉在论坛上这么说。
人才缺失与过剩的结构性失调
金华巴奥米特医药产品公司在金华工业园区众多企业中规模并不大,目前拥有一百多工人,每年大约只需新招六七名工人,公司加工车间组长王春洲却觉得每年这六七个工人并不好找。
“由于生产工艺与机器设备相对先进,我们不招收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工,但是现在要找几个熟练的技术工人太难了。”王春洲说,“现在加工车间31个工人,有90%以上是刚毕业一两年的职业学校的学生。”王春洲说。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廖志林说,该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好。“目前类似模具制造这样的行业,整个市场上并不缺本科生、研究生等高层次的人才,而是紧缺具备专业技能的初、中级技术人员。整个浙江省高职院校中,开设模具制造专业的不过三四所。”
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几年,越来越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们发现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专业对口的工作。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曾经被忽视,普通本科高校扩招等原因,在我国出现了人才需求的缺失与过剩,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调,而这也正是近两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出现所谓‘技工荒’的根本原因”,刘来泉说。
高级技工缺口达数百万
在浙江宁波云龙镇甲村,这个以配件生产为支柱产业的村庄,有着约四五百家五金零配件厂、铸造厂、电子厂,每天一些厂的门口都会挂出个小黑板,上面写着“招收××工××名”等字样。一些企业甚至出现招不到工人濒临停工的现象。
就在很多迹象指向“民工荒”的时候,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论坛上,很多专家指出,比民工荒更严重的是技工荒。
目前,浙江省高级技工大约56万人,只占到技术工人总数的7%,这与国外先进国家30%至40%的比例相去甚远。
而全省96所各类技工、高级技工、技师学校,每年最多培养出4万技工,这在浙江省提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下,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发展不断更新换代下,这个数字显得杯水车薪。
“我们最缺的是素质良好的技工。”宁波汇港电子公司人事经理李剑勇向记者抱怨,“职校学生能够很快掌握岗位技术,纪律又好,与普通农民工相比更容易管理。”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调查报告表明,目前中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为7000万名,高级技工仅占3.5%。哪怕按照“十五”规划中我国高级技工的比例应当达到15%来计算,目前高级技工的缺口也已高达数百万。
技术创新将更多来自于基层
“制造业水平的提高不是靠那些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成果,而更应该来自一线工人的实践,”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现全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理事长朱传礼说,“浙江制造未来应该更升级为浙江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亲身参与实践的一线技术工人将是浙江技术自主创新的源泉。”
“浙江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比较弱,所以一方面要加强研发,另一方面要培养提高应用能力。我们不能再简单地就教育论教育,应该培养‘大职业’的思维,把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也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项小仙副处长说。
校企合作的金华模式
在本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论坛上,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五位一体”办学模式受到与会众多专家的好评。
名词解释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杜世禄说所谓“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通俗地解释,就是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在这五个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上,都实行与企业全方位、紧密型的合作。
合作样本 金乌集团是一家外贸服装出口企业。从2002年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该集团结成了“亲家”,在教学、科研、生产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外贸服装出口企业一般都有旺、淡季之分,旺季不能大量招收工人和大量购置生产设备,否则在淡季就可能大量裁员并导致设备闲置。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与金乌集团协商由企业提供订单,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和师生为其进行生产活动,收益双方分成。这样既为企业解决了难题,也使师生在实践中提高了技能。
参照这种模式,学校还与浙江香溢集团合作开设了“香溢旅业班”,与浙江红星大酒店开设了“红星班”,与浙江三环有限公司开设了“三环技术骨干预备班”等。
专家点评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教育处处长范唯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该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发展。大学的名称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其功能定位,以及它能为地方经济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金华的这种校企紧密合作模式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