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众多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它们中会产生像“瑞士手表”这样的世界性“集群品牌”吗?
浙江块状经济欲塑“金字招牌”
首届中国集群品牌论坛前不久在浙江嵊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嵊州领带”现象延伸开去,展开了对塑造产业“集群品牌”的热烈讨论,而这,正是我省不少地方正在密切关注和探索的一件事情。
在中国,有许多产业集群,一个集群往往撑起了一个地方的经济,许多集群因此几乎成了一个地方的代名词。这些集群能否成为像“瑞士手表”一样的世界性“集群品牌”?这样的设问对拥有604个亿元规模特色产业区,其中有283个规模上10亿元、35个规模过百亿元的浙江来说,可谓正当其时。
集群品牌是块“金字招牌”
曾经对“嵊州领带”现象做过专题研究的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高闯教授对集群品牌有一个通俗解释:把产业集群整体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它可以采取注册集体商标,开博览会,兴建展示中心和产业博物馆,举办设计大赛、艺术表演以及开发工业旅游线路等措施宣传推广,以提高集群整体的知名度。
“集群品牌是块‘金字招牌’啊!”高闯说,中小企业创业之初,多数都无力打自有品牌,而集群品牌可以使一个集群很快被外界所知,相应地,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就有可能很快获得客户。
“中国是世界上企业集群个数最大和‘产能’最大的国家。如果有相当一部分集群品牌在国际上叫得响,假以时日,整个‘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品质感觉就可能发生质的变化,这对于提高整个国家的竞争力都是很有意义的。”高闯认为。
长三角、珠三角竞创集群品牌
曾多次考察意大利产业集群的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符正平,如此比喻当前国内集群品牌竞争最激烈的两个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一群狮子与一群老虎的竞争。大家都在抢占市场的注意力,都在争夺产业的有利位置。
以服装业为例,珠三角每年举办的关于服装的集群品牌营销活动名目繁多。仅服装服饰业就有: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中国国际休闲服装节暨中山休闲服装博览会、中国国际内衣博览会暨中国南海(盐步)国际内衣文化节、中国广州(新塘)国际牛仔服装节等……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经过举办三次博览会,服装生产企业从原来的不足百家发展到640家,年产值达到55亿元。
人们对2005年春季在北京举行的多个纺织业展会记忆犹新。当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新现象:国内纺织业的各大产业集群纷纷组团以整体面貌亮相,如浙江海宁的皮革业、广东东莞大朗镇的羊毛衫业、广东汕头谷饶镇的针织内衣业等。这些产业集群在组团参展的同时,还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新闻发布活动,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媒体的关注。
竞争的硝烟已经开始弥漫。广东省经贸委近日专门发文,要求选择企业集群基础较好的地区,采取措施,推出一批“集群品牌”。对于浙江以及整个长三角区域来说,时不我待。
浙江集群品牌由嵊州破题
“现在整个都倒过来了,过去是我们跑到国外去推销,如今是外商主动找上门来下订单。2005年公司卖出400多万条领带,产值突破8000万元,但并未为此增加多少广告成本。”浙江佰利领带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德军如此描述“嵊州领带”这个集群品牌带来的好处。
嵊州领带协会会长胡少南说,现在国内外许多客户就是冲着“嵊州领带”这个集群品牌而来的,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强劲的推进作用,若能成为一种品牌文化,则更能使产业长盛不衰。
嵊州市副市长姚向军认为,塑造集群品牌必须有一个能力较强的“经理人”,而这个“经理人”应该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政府的经营能力是打造集群品牌的重要保障。正是在经营产业思想的主导下,多年来嵊州市坚持把各项决策的重点都放在有利于整个领带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平台上。
省经贸委副主任、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评价道,论规模与实力,嵊州在浙江并不十分靠前,但他们在一条小小的领带上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为浙江特色产业区打响集群品牌率先破了题。
努力站在“微笑”曲线的两端
在吴家曦看来,培育“嵊州领带”集群品牌的经验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鉴。他认为,目前浙江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打造区域品牌,可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思路。
“在这个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经营的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审时度势,与集群品牌形成互动发展。”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制造业的价值链有三个主要环节,即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市场营销。在这三个环节中,知识含量较高的是两头的环节,而中间环节的知识含量较低。所以在价值链中,两头的附加值较高,中间环节的附加值较低,形成了一条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
“不论是企业,还是产业集群,我们要力争站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吴家曦认为,这是浙江产业特色经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