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图说新闻   更多 
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
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 
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
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 
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
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 
  多媒体聚焦   更多 
·习近平看望政协委员
·政协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专访省人大代表郑雪君
·八位省人大代表接受媒体采访
·代表心声:浙江发展会更好
·吕祖善参加湖州代表团审议
·省长吕祖善做政府工作报告
·习近平参加杭州代表团审议
·政协会议开幕 委员抽空合影
·两卡合一方便代表
  两会花絮   更多 
·记者辛勤“采蜜”忙而快乐
·布置会场也有“诀窍”
·很多人在谈大学生就业
·“铁面”执法意在和谐
·让代表委员开心又开胃
·节约新风扑面来
·民生话题最动听
·人大代表细算“水费”
·为提案找“婆家”
·“幕后英雄”忙并快乐着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2007浙江两会 > 文件公告 正文
   

06年省级预算执行情况和07年省级预算草案的报告
[ 发表评论 ]

  2007年02月07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关于2006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07年全省和省级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2007年1月29日在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浙江省财政厅

  一、关于2006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省委“四位一体”的决策部署,遵循“集中财力办大事”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有所积累、四要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的理财原则,依法行政,科学理财,着力构建“三个三”财税工作措施长效机制,努力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加快改革步伐,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超额完成年初省人代会确定的任务,财政支出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结构,保证了各项重点支出需要,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建设、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2006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1195.00亿元,执行数为1298.20亿元,完成预算的108.6%,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3%。2006年全省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为1385.80亿元,执行数为1466.97亿元,完成预算的105.9%,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5%。预计2006年全省财政收支平衡。

  2006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567.5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4%。

  2006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125.30亿元,执行数为144.49亿元,完成预算的115.3%,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4.5%。2006年省级财政支出预算为175.28亿元,执行数为182.22亿元,完成预算的104.0%,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1.9%。预计2006年省级财政收支平衡。

  2006年,是全省在“十一五”期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开局、起步之年。一年来,我们在省委的领导和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按照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财政预算报告决议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预算收支任务。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大对第三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省财政积极筹措落实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流通业、旅游业发展资金,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认真贯彻国家和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关政策,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效益农业发展水平,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筹措落实省级配套粮食风险基金、粮食市场调控资金,支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认真做好油价补贴各项工作,研究制定我省落实油价补贴的具体实施办法。省财政筹措落实24.12亿元资金,支持“五大百亿”工程建设;向中央争取国债专项资金6.39亿元,重点用于农村饮水、农村沼气、污水治理、旅游基础设施、城市供水、教育卫生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建设。省财政筹措节能专项资金,落实水泥机立窑拆窑专项补助资金,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组织召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为主题的“两保两挂”市县会议,着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进一步调整完善促进外经贸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外经贸企业发展。安排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拨付农村信用社保值储蓄补贴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

  (二)做大做好“蛋糕”,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在全省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加强税收收入分析,把握组织收入方向和力度;加快税收征管改革步伐,推行税源间接控管。明确地方税管理重点,积极推进房地产交易税收“一体化”征管模式,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税收征管;在全省范围内对所有行业实行印花税预征管理;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扩大到除乡以外的行政区域;提高岩金矿、建筑用石等资源税征收标准;开征建筑用砂资源税,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引导作用,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认真贯彻《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推行“五费合征”的征管办法,切实做好社会保险费征管工作。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信息系统建设,强化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向财政部申请按“三税”的2%开征地方教育附加获得批准,制定出台地方教育附加征收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国有土地储备资金财政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研究制定城市道路和公共场地停车泊位经营权、城市户外广告经营权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各项政府性基金管理,做大政府非税收入“蛋糕”。2006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50.6%;全省地税部门组织的社会保险费等非税收入增幅达26.0%,占地税部门组织的全部收入的35.8%。

  (三)增加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按照公共财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重点投向“市场失灵”和社会公共需要领域,2006年全省和省级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分别达72.0%和73.0%,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全省用于“三农”支出的财政性资金达373.50亿元,增长19.9%;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入33.13亿元,其中省以上财政资金6.69亿元,实施土地治理项目67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75个。在12个试点县(市、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力度,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种粮直补、水稻良种补贴、保护价收购等扶持政策。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等工程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积极安排落实资金,支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库保安”工程、“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做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资金保障工作,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补助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报酬和运转经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全省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和对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实行免补的政策,全年免学杂费需11亿元,欠发达地区免收学杂费的经费由省财政全额转移支付,其他市县也给予程度不同的转移支付;全省投入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建设资金8.80亿元,促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全省财政科技支出54.33亿元,增长21.7%,省财政新增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安排1.40亿元用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我省科技研发水平、科技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省财政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大省”八项工程建设、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人才强省”战略,提升省图书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公众服务能力,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就业再就业政策精神,安排就业再就业专项补助资金,制定出台小额担保贷款、见习期生活补贴等政策措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全省用于社保体系建设的财政资金244.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6.66%,比上年提高0.81个百分点。全省财政投入17.60亿元,支持各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健康体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省财政生态补偿办法,省财政安排生态环保专项资金23.04亿元,同比增长25.3%。省本级公检法司武警支出25.44亿元,推进“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省级以上财政安排4.41亿元救灾资金,支持地震和台风灾区灾后重建和灾民安置工作。三是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发挥省对市县财政体制的优势,不断加大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2005年,经济欠发达县(市)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与经济较发达县(市)的比率分别为1∶2.1和1∶1.1;加大对山区、海岛的扶持力度,省财政安排下山脱贫、重点渔港建设、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等专项资金,促进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在稳定和完善现行省对市县财政体制的同时,运用地域面积、人口状况、生态环境质量、财力水平等因素,逐步试行以因素法、公式化为基础,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特殊性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为辅的规范化、制度化的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完善部门预算改革,省农业厅等18个部门的部门预算在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进行审查,其中省民政厅部门预算被重点审查并获通过。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所有非在杭省级预算单位和部分有代表性的在杭基层预算单位从2006年10月1日起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研究单位年终结余资金处理办法,完善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具体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扎实稳妥地做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工作。制订全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工作考核办法和专家管理暂行办法等,建立中介机构库,加快全省绩效评价信息库建设,选择重点和典型项目实施具体评价,有效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省级和各市、县分别完成21类和347个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涉及科技、教育、卫生、农业、水利、劳动保障等部门。继续扩大政府集中采购范围和规模,2006年省本级的集中采购目录达到34项,预计全省政府采购资金总量达到200亿元以上,采购资金节约率不低于10%;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在政府采购领域倡导节约资源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意见精神,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和定点采购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创新政府采购管理的有效形式,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认真总结北仑、嘉善、绍兴、开化四县(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在全省全面推行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金财工程”一体化建设。

  (五)积极推进依法理财,推进法治财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精神,制定全省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全面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梳理省财政执法主体资格、行政执法依据和行政执法职权,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推进全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完善相关制度,继续加强各项专项资金管理。进一步加大对省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财政投资项目的财政财务管理力度,继续推进基本建设资金财政直接支付改革。贯彻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继续加强项目支出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工程采购和财政专项支出等资金的审核工作。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项目审核机构共审核项目2946个,审减不合理资金35.11亿元。清理和规范涉及机动车、出租车、驾驶员、农机监理部门收费;继续减免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扶持我省家禽业发展。切实做好国债转贷资金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府外债管理,强化项目贷后管理,推动历史拖欠债务的化解;大力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努力规避财政风险。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指导各市县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化解乡镇政府债务。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落实省属高校借款还贷方案,多渠道筹措还债资金,严格控制高校投资规模,建立高校贷款审批制度,有效规避省属高校财务风险。认真开展财政系统政府采购等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宣传贯彻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和会计监督,维护财经秩序。

  2006年全省财政运行总体情况较好,但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由于多种原因,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艰巨;财税管理的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通过严格财税管理、深化财税改革、创新工作机制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关于2007年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草案

  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总体向好,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显现,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更加明显,2007年我省经济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从财政收支来看,一方面,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发挥作用,第三产业税收进一步增加的前提下,财税收入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同时,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见效不明显,优化收入结构难度不断加大;房地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致使房地产业税收收入存在变数;企业计税工资标准提高影响所得税收入;国家税制改革步伐加快,所得税“两法合并”及增值税转型加快,对财政收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公共财政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各方面对公共财政在增加政府投入、调整支出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特别是要进一步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增加利益、分配利益、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更加重视公平正义,更加关注困难群体,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今年又是市县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后的起步之年,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入社会事业和农村公共服务等,将进一步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基调,财政支出刚性不断增强。同时,出口退税对地方可用财力的影响日趋加大;地方政府性债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财政风险日益累积。因此,我们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准确把握国内发展大势和我省发展环境的变化趋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扎实做好各项财税收支工作,不断提高理财治税能力和水平,为支持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和优质的公共服务。

  根据对2007年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按照中央和省委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我省2007年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省委“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有所积累、四要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的理财原则,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财税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着力财政支出向“三最”倾斜,着力健全公共财政制度,着力加强财税监督管理,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新贡献。

  按照这个指导思想,2007年全省及省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编列如下:

  安排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预算1453.45亿元,增长12.0%。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2007年当年全省地方财政可用资金为1646.80亿元。安排2007年全省财政支出预算1646.80亿元,增长10.5%。2007年全省财政收支平衡。

  安排2007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161.77亿元,增长12.0%。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2007年省级财政可用财力为202.68亿元。安排2007年省级财政支出预算202.68亿元,增长9.5%。2007年省级财政收支平衡。

  三、关于2007年全省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7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2007年的财政工作,意义重大。为此,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是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做精一产。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逐步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和农民培训投入,支持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和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长加深农业产业化“链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完善对农民的直补政策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支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二是大力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强二产。发挥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调整优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使用方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鼓励企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鼓励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制定实施支持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支持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能源的发展,稳步推进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支持节能产业发展和节能降耗工作;进一步调整完善外经贸扶持政策,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做大三产。研究完善现代服务业的财税支持政策,从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等入手,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在继续支持发展物业、餐饮、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重点支持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会计、会展等中介性服务业及以科技、文化、传媒、体育、旅游等为代表的发展性服务业,培育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着力财税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做大做好财政“蛋糕”。在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认真做好税收分析、预测工作,税收分析的重点由进度分析、一般性的增减原因分析向更加注重较深层次的税收与经济关系分析和专题分析转变。密切关注并积极应对新一轮税制改革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完善加强分行业、分税种、分经济类型、分税款类型管理的相关征管制度,创新征管办法;完善纳税评估办法,建立健全行业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继续加强地方各税种征管,贯彻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改革措施,尽早调整确定税额标准;认真贯彻落实推进全省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工作的意见,推进以契税为“把手”的房地产交易税收一体化征管工作;加强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的征管,制定并组织实施我省耕地占用税条例办法;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推进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工作。进一步拓展国有资源性非税收入征管范围,深化和规范社保“五费合征”工作,完善办法加强对汽车号牌有偿使用权、机关事业单位房屋出租收入等国有资源(资产)收入的征管,切实加强对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海域使用金的征收管理,做好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增加政府非税收入,实现收入可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

  (三)着力财政支出向“三最”倾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各地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要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等方面;财政支出安排要体现“普惠”的原则,着力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确保预算内财政支农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继续落实支农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政策,继续实施“四项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推进我省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规范农村卫生事业财政保障机制,完善和落实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政策,逐步完善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建设,不断加大财政社会保障投入,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努力筹措就业再就业资金,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筹措落实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我省财政生态补偿办法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合理安排预算,重点保障政权建设和政法机关的办案经费,将基层统战工作必要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投入,为“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经费保障。落实宣传文化“八项工程”财政资金,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推进我省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作风,大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坚决制止铺张浪费,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四)着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健全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公共财政制度改革,提高公共财政管理能力。关注市县财政运行情况,加强省对市县财政管理。进一步完善预算定额体系,强化项目预算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从深度和广度上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纳入部门预算的省级预算单位中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实现“横向到边”基础上的“纵向到底”;制定符合我省市县实际的改革指导意见,稳步推进全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扎实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预算执行实施工作。贯彻落实《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意见》,推动省级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开展自评,逐步建立全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和研究,推动全省绩效评价工作全面开展。继续做好全省公务员津贴补贴规范工作。努力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制定和完善《政府采购法》相配套的制度和办法,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不断提升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率。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严格彩票市场监管,稳步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进程。继续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在重点促进乡镇政府转变职能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化解乡村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改革。继续开发、完善和推广“金财工程”一体化软件,提高财政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着力制度创新,健全财政监管机制。深入开展“五五”财政普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全面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完善执法考核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工作。深化财政基建支出管理改革,着力构建健全有效的财政基建财务监管体系。加大财政项目支出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工程采购以及财政专项核查等各项财政支出审核力度,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监督管理,逐步实现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强化财政专项资金检查,探索开展财政资金有效性的监督。加强政府采购监督检查和社会保障资金监管,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继续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认真落实相关管理制度,防范和控制债务风险。完善政府外债选项机制,合理把握政府外债规模,建立政府外债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制度。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加强会计监管,加快浙江高级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维护财税和经济秩序。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 陈雪晔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