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贯彻党代会精神 > 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 正文
   

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富民强省

2007年08月15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浙江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纪实

  7月4日至8月2日,为探寻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亮点,经济日报采访组一行踏上了这片热土。近一个月的采访调研,我们走进企业、来到田间,访基层干部,问普通百姓,采访了11个市、22个县(市、区),行程6000多公里,见证了浙江近年来通过“干在实处”的艰苦努力所取得的不凡业绩。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浙江由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省、经济强省,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近年来,浙江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征程中又谱写了新的篇章。在前不久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赵洪祝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这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为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而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在科学总结浙江改革发展实践经验,深入分析浙江面临的新竞争与挑战基础上形成的一条符合省情,且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再创发展新优势

  2004年,浙江GDP总量历史性地跃上万亿元台阶;2005年,浙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2006年,全省出口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从1978年到2006年,浙江的经济总量从124亿元增加到15743亿元。浙江经济增长之快、发展活力之强,已居全国前列。

  最近,浙江省统计局公布了浙江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全省GDP为8344亿元,投资与消费、进口与出口的比例关系更趋协调,全省经济运行呈现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态势。省统计局分析认为:从上半年经济运行的结果看,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在浙江得以显现,浙江经济发展更具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新发展,再创新优势,浙江的发展理念正发生着积极的变化。省委书记赵洪祝在7月20日召开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指出,今后看浙江的实力不单要看GDP,更要看百姓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省长吕祖善也提出,宁可GDP增长降低几个百分点,牺牲速度,也要坚决完成节能减排指标。记者近一个月的实地采访发现,各级、各地干部群众围绕科学发展观,在思想上、观念上形成了高度的共识。从“八八战略”、“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到“和谐浙江”,浙江不再就经济抓经济,而是更加关注发展的全面性;不再就浙江发展浙江,而是更加注重融入“长三角”、全国乃至全世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拓市场、配置资源。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省上下把宏观调控和资源环境当作“倒逼”机制,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腾笼换鸟”,让低能耗、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引领浙江经济。现在,以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优势产业、临港产业为发展目标,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主要发展平台,浙江逐步形成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为了让转型更为坚决、更有成效,浙江对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办法进行了改革,衡量其政绩的标准不再只是GDP增长率,同时也包括万元GDP土地增量、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等涉及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成本的指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他们“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近年来,浙江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努力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据调查,现在有400多万浙商在全国各地累计投资约5320亿元,创办企业约9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0亿元。走到省外的浙江人,把浙江的资金、人才和体制机制优势与当地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了互利共赢。目前,已有71家全球500强公司在浙江投资兴办了188家外商投资企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在国外建立了研发中心、营销网络、生产加工和资源基地。浙江在“引进来”、“走出去”方面,更加重视投资密度、科技含量,也更加注重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插根筷子也能发芽”,人们常以此形容浙江这块土地所具有的神奇力量。从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浙江不断创造着“奇迹”,而“奇迹”源于浙江能够把中央的政策和本省的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源于浙江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以及由此实施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相关举措。

  城乡统筹兴“三农”

  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建立了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机制,形成了统筹城乡兴“三农”的合力,从而推动全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扎实实地向前发展:

  率先免收农业税,率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实施农村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率先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率先实行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类专业免费就读制度和低收入家庭子女免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制度,全面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历史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浙江领跑新农村建设的坚实足迹,并由此展现出浙江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创造热情和无穷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受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价格提升乏力等因素的影响,农户增收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尤其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更是难中之难。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破解农户增收难,需要“破”的勇气、“解”的魄力,更要讲求“破”的技巧、“解”的方式。他告诉记者,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两大着力点,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此赋予了现代农业新的内涵。

  他们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定位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模式,大力实施“强龙兴农”工程,推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信息化、产业化。2001年至2006年,全省农业增加值由667亿元提高至923亿元,蔬菜、茶叶、果品等10个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70%以上,一些优势农产品成为全国同行业出口的“单项冠军”。

  为培育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浙江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做大做强以中心镇为依托的块状经济,提升中心镇对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水平。2006年,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300万人,实现增加值7150亿元、出口交货值5800亿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超过80%。

  发展方式一变,良田沃野生“金”:2006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35元,绝对额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48元。伴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浙江农村的人居环境也开始“旧貌换新颜”。

  2003年,省委、省政府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村庄布局零星分散、社会事业落后的情况,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决策,要求用5年时间整治10000个村,并把其中的1000个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全省各地建立了村庄整治建设领导(协调)小组及办公室,形成了“三农”工作综合部门牵头、成员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台州市根据村庄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采取了拆建、合并组建、保护复建等多种形式;义乌市着重抓好旧村改造、村庄整理、环境整治;天台、余姚、仙居等不少地方则把村庄整治与下山移民、异地安置紧密结合起来。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55561亿元,83个县(市、区)编制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16389个村设计了建设“蓝图”,8236个传统村落变成了“水清、路平、灯明、村美”的农村新社区,更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记者注意到,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紧密结合的乡村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绿化示范村工程、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等,也在各地纷纷启动。截至去年底,累计总长超过50000公里的通村公路延伸到全省上万个村庄;10000多公里河道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528万农民喝上了洁净水,全省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755%;600多万农民已能在家门口坐上班车;4878个行政村的农民不出村就可享受到连锁店带来的购物便利。

  这些都是有形的变化。无形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更受到来访者的关注。一个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佐,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形式为补充的社会“保障网”,已覆盖全省城乡。目前,浙江有629万名困难群众享受到了低保,去年全省低保金支出超过6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浙江还在全国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至去年底,全省累计筹集保障资金254亿元(其中政府配套资金到账72亿元),共有234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有2902万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已占全省农民总数的86%。有10255万农户参加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达到96%,有效提高了农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在高标准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作出了高标准普及从学前到高中段15年基础教育的决策,并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等4项相关联的工程。去年秋季起,又全部免收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学杂费,并免收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杂费。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弱有所助、幼有所学,越来越健全的社会保障“网”,使浙江农村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

 [1] [2] [3] 下一页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崔书文 周巍 黄平 周雷 王信川 张佳祥 张玫 杨洁 编辑: 陈雪晔

 相关内容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