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65周年之后,平湖籍烈士施奇终于又回到家乡了。今年平湖市委、市政府及当地有关部门专门聘请名家为她建造铜像,并于今天上午8时30分举行了盛大的揭幕典礼。
东湖是平湖的宝地,当施奇烈士的铜像现身东湖南村书堆旁时,她成了东湖畔一道美丽的风景。
机要线上的“丹娘”
据平湖市史志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施奇1922年出生于平湖,14岁进了上海一家缫丝厂做童工。淞沪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1938年8月,她在皖南泾县参加新四军,被编入军部教导队学习,任班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业结束后,她被分配到军部速记班,随后被调到军部机要科,并担任江北大组的组长。
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施奇镇定地译发电报,保持与党中央的联系。当敌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时,她按上级命令忍痛毁掉电台,烧掉密码。突围时,她不幸被俘,被关进上饶集中营。
在狱中,施奇在遭受折磨后身患重疾。不过她依然坚强地与敌人作斗争,并不断鼓励她的难友。她忍受着巨大的折磨写下揭露敌人罪行的文章。1942年5月,施奇被敌人活埋于上饶茅家岭,牺牲时年仅20岁。她被誉为机要战线上坚贞、圣洁而崇高的“丹娘”(丹娘是18岁苏联英雄卓娅在面对敌人审讯时的自称,丹娘由此成了年轻女英雄的代名词),入选《永远的丰碑》专题片。
家乡为“丹娘”建铜像
去年至今,施奇烈士的事迹在媒体上进行了广泛报道,平湖市委书记孙贤龙看到报道后,不由被施奇坚贞的革命精神所感动,于是萌发了一个心愿:在她的家乡平湖为这位“机要工作线上的‘丹娘’”建造一尊铜像,安放在美丽的东湖边。
根据有关报道的线索,平湖相关部门找到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高照。高教授和施奇烈士素有缘份,40多年前,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参与了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大型浮雕的设计与创作活动,曾雕塑过“丹娘”一尊半身石膏塑像,可惜后来在“文革”期间失踪。
有这么一段机缘,高教授答应了平湖方的请求,他对这次创作看得很重,先后提出了“峥嵘岁月”、“她在丛中笑”和“杜鹃红遍、英灵凯旋”3个关于施奇烈士雕像的创意。高教授创意已定,便认真作起了小稿。一个星期后,3个泥塑定稿完成了。但这时却遇到了意外,导致石膏像与泥塑模体全部报废。为了准时完成任务,灯光成了高教授的伙伴,石膏像按时制成。接下来,是制作放大稿。2.5米高的施奇烈士泥模需要上千斤泥料,这些都是高教授亲自动手完成。
平湖迎接英雄女儿
今天上午的东湖阳光明媚,秋风怡人,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施奇的微笑,与这东湖的美景是多么相衬。
施奇生前的战友毛维青等来了,战友的子女梁平波来了,牺牲地的领导也来了。
毛维青步履蹒跚地走到施奇烈士铜像前,鞠了一躬后深情地说:“施奇,你终于回家了,永远回家了,平湖的人民都是你的兄弟姐妹啊。你现在应该感到安慰了,也应该安心了。”还有其他的战友丁公量、邓毅生、陈安羽,都在施奇铜像前流下了热泪。
记者看到,许多平湖市民也都闻讯赶来,无论是原先知道还是今天才知道施奇事迹的,他们都对施奇能回到故里感到由衷的高兴。市民李安生深深地向施奇铜像鞠躬,他说,施奇烈士是平湖人的骄傲,他作为平湖人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