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从龙凤图腾到抽象写真,用途从祈祥纳福到馈赠装饰,制作从简单粘贴到时尚装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当民间艺术濒临消亡成为残酷现实时,曾在苍南桥墩盛行一时的传统点色剪纸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以“时尚”赶上现代发展的潮流,还搬上课堂,正准备成立“剪纸村”。去年在该县灵溪镇岩头村成立的苍南县点色剪纸中心,不仅给这门技艺搬了新家,还带来大量订单,跨出了国门。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苍南县民间艺术大师许建、林湘、李步樾等人,将剪纸融进国画和水彩画的用色特点,为剪纸艺术增添了新的品种——“点色剪纸”。当时,他们还创办了颇具规模的剪纸工艺厂,产品一度畅销国内外。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曾经辉煌一时的点色剪纸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原来的艺人年龄越来越大,而年轻人又不感兴趣,点色剪纸濒临失传。
对于靠父子传承、师徒相袭的延续和传承特点,接班人是缓解民间文化生存危机的有效途径。32岁的年轻艺人叶文运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1998年,大学毕业担任美术老师的叶文运,闻知桥墩点色剪纸的现状,倍感惋惜,顿萌生学习、传承的念头。于是,到桥墩走访老艺人,交流剪纸技艺,琢磨绝活出路……“要传承一门民间艺术,单凭我一个人绝对不够。”于是,叶文运又将剪纸带入学校课堂,从初一到初三每班学生的美劳课,都成了剪纸课。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不够,他又在学校成立了工作室,让有爱好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参与剪纸。
2005年,在苍南县有关部门的引导下,桥墩点色剪纸成功入选浙江省重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项目,并获得5万元的项目保护资金。去年,苍南县点色剪纸中心成立。叶文运感慨道,濒危的点色剪纸终于后继有人,如今,他有20多位学生专门从事这项传统工艺,接着,他还打算带出一批村民艺人。
变革技法求生存
左手捏着竹制的“压脚”,右手持着特制的刻刀,将画稿和宣纸订在一起,用刻刀沿着密密麻麻的线条将其镂空,再添上各种颜色……从空白的宣纸变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需要好多道工序。“传统工艺遭市场经济淘汰,很大原因在于落后的生产效率。”叶文运说,一版简单的刻纸需要好几天才能完成,复杂的则需要个把月,相当费时。
叶文运首先琢磨着给剪纸“提速”。刻字机的运作方式给了他很大提示,他把自动笔的铅笔头改成针头,然后磨扁,制成360度旋转的笔刀。“比如剪纸中的圆圈,用刻刀需要无数笔,但用特制的笔刀就只需一笔,好像用圆规画圈一样省时,克服了传统用指头转变刀头方向的复杂过程。”叶文运笑称,这是“刻”到“画”的转变,但点色剪纸的精华工艺是属于传统的文化遗产,不能改变。
在点色剪纸中心,陈列着剪纸画框、剪纸立轴、剪纸挂历等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一改以往简单粘贴的传统模式。“款式新颖的作品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叶文运又在剪纸制作上动起脑筋。传统的粘贴太粗糙,不够档次,他就用热熔聚酯材料制成薄膜附在剪纸作品背面,再用电熨斗加热使作品粘贴更服帖、更精致;普通粘贴是个平面体,容易看腻,他便利用玻璃的层次感来加强剪纸画的立体感,提高美观度;祈祥纳福的用途已经过时,他又设计了剪纸立轴、画框、台挂历等款式,使剪纸的功能更全面。
找准市场出国门
前几天,剪纸中心刚接了笔西安的订单——利用绸缎制作《清明上河图》的剪纸作品。由于画面大、材质特殊,大概需要20天时间完工。“这幅作品我们大概可以赚2千多元。”叶文运说,目前维持工作室的运转主要靠订单。并且,市场半径已从国内扩大到美、日等海外市场,名气越来越大。
单个订单需要,批量订单也要,叶文运想让剪纸赶上市场的潮流。早在去年,附近龙港礼品城广阔的礼品市场就被该点色剪纸中心盯上了,加工了一批剪纸台历。以每本台历的剪纸加工费为10元来算,一箱60本,一共70箱,数万元就进账了。
有了一个点色剪纸中心,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叶文运还想有个“剪纸村”。“岩头村的文化氛围比较浓,新农村建设搞得不错,适合剪纸艺术的扎根。”叶文运说,去年剪纸中心选址岩头村,就是看中当地村民的文化氛围,下一步,他打算发动村民加入剪纸队伍,让这门民间绝活重回农村,并引导村民以剪纸作为致富门路,在发扬光大民间艺术的同时,也增加农民的收入。
编者按:载着古老文化遗存的村落遍布瓯越。
传承中的文化村落试图通过种种努力和付出,让古老的文化遗存在当下得到新的发展。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文化村落行”系列报道,从传承出新的角度,报道一组文化村落全新的生存状态,期望以此向致力于传承文化的人致敬,为他们鼓与呼,也以此给人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