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07日讯
编者按:湿地被人们称为生态环境的“绿肾”,它对涵养城市水源、维持区域水平衡、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湿地正面临着大幅减少的严重挑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和修复城市湿地,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组织了“探访城市湿地”系列报道,对我国部分典型城市湿地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等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如果没有西溪湿地,杭州会变成什么样?”
2年前,杭州的一家媒体做出了这样的发问。事实上,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溪湿地占地60多平方公里,而到了2002年,西溪湿地只剩下11平方公里。在城市化的进程下,西溪湿地正以年均约1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萎缩。
“房地产开发的推土机已经到了这里了,不保护、不管理、有关部门不介入,湿地根本就不复存在了。”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林业局杭州湾湿地生态研究站站长吴明感慨道,当时湿地所在的蒋村乡地价是每亩1000万元,而开发出来的商业房产每平方米售价超过15万元,诱惑力巨大。“如果不保护,西溪湿地也许就是窗外的景色了———高楼和霓虹灯。”
2003年,杭州市动员650万市民,共同打响了一场保护湿地、收复“失地”的保卫战。5年过去了,这个距西湖不足5公里、拥有1800多年农耕历史的城市次生湿地奇迹般地获得了新生————遵循积极保护的理念,将湿地保护与城乡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环境综合整治、交通路网改善结合起来,通过适度利用实现了更好的保护,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路子。
如今,西溪湿地实际总面积达115平方公里,水体面积约占70%,仅大小鱼塘就有2773个,清代诗人厉鹗笔下“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胜景在西溪湿地得以重现。
“如果希望通过西溪发挥生态调节功能解决杭州全城的问题,那对它的期望就太大了。但至少现在,游客来到杭州又多了一个赏心悦目的去处。”吴明说:“有一个西湖,又有一个西溪,再有一个其他的地方,从一个个地方开始重视、保护,5年、10年后就会有显著效果,就会从局部效益的改善到整个生态环境的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无法估量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