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铁军——浙江日报发自驻浙某部江西电力抢修前线的特别报道
编者按:他们的身影,曾经出现在洪水滔滔的九江决口,如今又出现在江西电力抢险的第一线……“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军徽在一座座高山上闪烁,一座座倒塌的高压输电线铁塔因此重新矗立,一户户农居因此重现光明,一家家企业于是重新开工。向前,向前,本报特派记者正追随驻浙某部在江西抗雪救灾的脚步,记录下那一个个感人的场景。
浙江日报江西万年2月15日电 七旬江西老人陈绍林被深深感动了。10多年前患腿疾后,他从未上过山,然而今天上午,为了表达对抢修电力设施的驻浙某部子弟兵的感激之情,他一瘸一拐,整整走了1个多小时山路,来到万年县电力抢修的38号桩点。老人从棉衣里拿出一直捂着的一罐糖水,招呼正在忙碌的子弟兵们喝糖水。
“孩子们,太累了,你们真是太累了!”看着战士们背上印出的一块块汗渍,老人心疼得直落泪。
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使穿越万年县的乐鹰线500千伏输电铁塔倒塌33基,让江西工业重镇鹰潭和乐平陷入节后开工无电可用的境地,尽快打通江西境内南北输电的大动脉成了当务之急。
险情就是命令。2月12日,驻金华某部1000余名官兵进驻万年县各抢修点,承担起最艰巨的电网设施器材运送任务。在过去的3天时间里,该部千余名官兵不知疲劳地工作,深深感动了万年这座山城。
说起运送电力线路器材,不到现场绝对不能想象其中的艰难。负责协调工作的万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亚莉深知其中的艰辛:平均每座电塔的钢铁构件重量是30吨,33座电塔相加起来就是990吨,而把这些钢铁构件运送上山,每位战士至少要负重2000斤翻越4座大山,需要走100多公里的山路。
山上没有路,子弟兵们凭着砍刀,开出一条条小径;山上不能通行运输工具,子弟兵们硬是把一根根重达千斤的钢铁构件扛上远处的高山;山上没有桌椅,没有热菜热饭,子弟兵们就席地而坐,在寒风中就餐……
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叫苦。从凌晨5点30分,一直到夜幕降临,除了10多分钟的午饭时间,战士们一直在山上扛着构件来来回回。人不是钢铁,但参加战斗的子弟兵们却有钢铁般的意志。一直在现场参加抢险的团长龚先高曾问过刚入伍两个月的新兵累不累,新兵摇摇头,但他却分明看到小战士眼里闪动的泪光。
在这支抢险部队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刚入伍两个月的新兵,他们多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入伍前他们大多是家境优越的独生子女,但入伍后他们似乎变了个人,政委马荣根给“90后”新兵的表现打了满分。
记者见到福建籍新兵陈世碌时,他正和战友艰难地抬着一块重达百余斤的钢块走在山路上,记者劝他歇歇脚,他却摇摇头说:“没事,再坚持一会儿就到了。”从早上5点半上山,干到现在,他记不清跑了多少趟。“累不累?”“不累是假的,但再累也要把任务完成,让电尽快通上。”
晚上6点,天色黑了下来,在苍茫的暮色中,记者突然发现很多战士的鬓角上多了些“白头发”,下颌也多了“白胡子”,记者伸手摸了摸,才发现这些“白头发”、“白胡子”原来是劳累了一整天的官兵们流出的汗水结出的盐花。
夜幕降临,山上的气温降至零度左右。在逐渐变成黑色的崇山峻岭上,仍然有一根根电塔构件在树丛中闪着光,那是远处的战士们在抬着构件上山;近处树丛中不时冒出一小团一小团的白气,那是淹没在树丛中的战士们呼出的水雾。
然而在这么寒冷的傍晚,所有的战士身上却只剩两层衣服,一层是迷彩服,另一层则是他们身上的内衣。记者把手伸进一个战士的衣襟里,摸到的全是汗水。“冷不冷?”“一点也不冷,今天出的力太多了,热得把毛线衣全脱了,现在身上还很热!”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晚上7时,山区漆黑漆黑,无法继续抢修,战士们才排成长队,带着一身的汗水,唱着雄壮的军歌,走向集合点。
官兵们的辛苦没有白费,照现在的进度,原定7天的抢险任务明天傍晚将全部完工。在记者准备离开时,官兵们纷纷要求我们捎个话:“我们绝不会给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