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人,关注本省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言行,以及代表团活动的相关报道,这是自然的。“关注”之下的一个感觉便是浙江代表团比较“温和”;讨论、发言和接受采访,或许本性便是吴侬细语,所以少有慷慨陈词的场景,颇有“谈话”的意味。相比之下有点“气不壮”,甚至“小气”像。然而,不成想给记者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却是“浙江代表团的大气、积极以及实干的气度”(浙江在线3月6日“两会”专题)。
“小气”与“大气”的反差,也许出自于“印象”的角度不同。笔者在意“怎么说”,记者专意“说什么”。那么细语“谈话”,何以就谈出了个“气度不凡”呢?细加体会,发现浙江代表团的发言,有一个较为鲜明的特点,即无论怎么说还是说什么,其基本都是从“我”说起。
不管是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就各个民生议题,或者回答记者提问,首先切入的是“我”——我那里的情况,“我”采取了哪些举措,有什么样实效,根据报告要求“我”将该如何创新-------等等等。官员身份的代表委员是这样说的,比如浙江实现社保“4个华丽转身”(从单位自保到社会大保障转变;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转变;由政策调整向法规,法律规范转变;由城镇保险向城乡统筹转变);杭州宁波市长“住者有其屋”的实践对策等等;而普通身份的代表委员也是这么“说”的,比如农民工“同城待遇”的“优惠”变“普惠”等等。
从“我”说起,这成了浙江代表团发言的一个基调。这个“调子”应该说是代表委员责任心的自觉达成。他们赴会行前的报道中说代表委员的一个共同心愿是“要为两会多作贡献”。当时看了对这个“贡献”不甚明白。现在看来应该是从“我”的创业创新实践出发,献计献策。所以记者的感觉便是要从“新”认识浙江。所以参加浙江代表团讨论的中央领导,听了他们的发言,纷纷勉励其“要为大局多作贡献”。
从“我”说起,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我们常说“要从实际出发”“要结合实际”。其实“我”是最实在的实际。出发和结合都需要有一个“支点”,而“我”就是一个可靠的点。无论是学习报告,还是思考问题,或者工作实践,一旦将“我”摆进去了,方位就清楚,方向便明了,目标就具体。否则,立足点的游移不定,实际是实际但往往不“实”。有道是“一具体就深刻”,具体就应当具体到“我”。
从“我”说起,我更愿意将之作为“浙江精神”的一个注解。30年前义乌那位把货郎担挑到县委书记办公室论理的农妇,面对书记的一大通道理,只是咬住一句不放——那你说“我”该怎么摆?我该怎么过?可以说浙江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正是有着这一个个“我”的执着,使得历任决策者或豁然开朗,或半推半就的试试,将“我”还给了群众主体。从而群众主体有了实实在在的“我”,获得了竞相创造创新的活力。于是农民率先有了自己(我的)城,民营企业有了自己(我的)地位作为------也可以说浙江人不是特别聪明,而是能够从“我”说起,率先弄明白了“我”该怎么干怎么闯,然后是“先见之明”,抢得先机。“我”抓紧抓实了,便是个“先”和“快”。
从“我”说起,值得学习。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学习贯彻,工作落实,作风建设,反腐斗争等等中,要实要硬,首先就应该从“我”说起做起。要有这么股从我说起,甚至“向我开炮”的精神。切不可光说别人或统而言之的“实际”出发,“忘我”工作学习。工作和发展的差距,当然来自于和他人的比较中。但是,工作与发展最大的差距,或者说根本上的差距,便是“思想”与“实践”的距离。缩短这个差距,唯有“从我说起”。
说一样都一样,一样的人一样的天,一样的会议一样的精神。但“说”不一样就不一样。“有我无我”真不一样。“我”是实际是实践,实际总是千差万别的;实践总是鲜活个性的。同样的困难问题,对“我”都是不一样的。今年抗雪灾中,有一个声音很轻很轻,但是却响彻环宇,震撼人心。这就是——中国有我!科学发展,创业创新,我们期待每个人的言和行中,都能够善于勇于从“我”开始,浙江有我,中国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