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萧山出了个司马光,他叫炯飞。小司马光砸缸救人,据说已经七岁;小炯飞井中救友,却实实在在还不满五岁(3月10日《都市快报》)。
日前,四岁半的炯飞,跟另一个比他还小两个月的苗苗,在井边玩。由于井沿太低,苗苗掉到了井里。等到大人听到呼救声赶到现场,只见炯飞站在井沿上,用大人挂木桶提水的竹杆,勾住了苗苗的衣领,苗苗才没有沉入四米多深的水里。大人施以援手,苗苗得救了,炯飞出名了。
临危不惧,就地取材,先行施救,再呼喊求援……一切处置,都无懈可击。大人的一句“幸亏”,算是对一个尚不懂事的小炯飞最好的褒奖。一个四岁半小孩,化解了一场悲剧。虽然有人议论,这孩子“太机灵了,以后一定有前途”。但事后,大人们居然想到了质问小炯飞,是不是他把苗苗推到井里的?却没有想到要问一问小炯飞,他是怎么知道先该拿这根竹杆勾住苗苗的衣领,再大声呼救的?
事虽偶然,但小炯飞的警世意义,恰恰就在这偶然之中。
两个还在幼儿园读中班、小班的孩子,该怎么知道不能在井边玩?在井边玩的时候,该怎么知道要防止掉到井里去?有人掉到井里了,该怎么知道不能一逃了之?要救掉在井里的人,该怎么知道先要想办法不让人沉到水里去?用竹杆勾住人了,该怎么知道还要呼喊求援?……
小炯飞在幼儿园接受过这一课吗?不得而知。不因为这场意外,让小炯飞露了一手,恐怕也未必会有人承认小炯飞的机智与聪明。因为同样是四五岁的孩子,炫耀的恐怕都是能背多少古诗,能弹多少曲子,能认多少字,能说多少外语……谁会想到,一根竹杆,竟然检测出一个现代的小司马光来!
想到马克思在给他女儿劳拉法格的信中,曾引用过这样一则阿拉伯寓言:湍急的河上有条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哲学家问船夫:“你学过外语吗?”船夫答道:“没有。”哲学家再问:“你研究过历史吗?”船夫答道:“没有。”哲学家悲悯地摇了摇头:“那你失去了一半生命。”这时,一阵狂风把船吹翻了。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答道:“不会。”船夫说:“那你就要失去整个生命了。”
虽不能说懂得井中救人,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谛;但如果不懂如何救护而致井中丧生,那懂再多的人生真谛,恐怕也属白搭。现在的教育,往往只忙着教学生这样那样的真谛;虽然有些学校有了逃生一课,但更多的学校,却想不到要真正教会学生在狂风来临的时候,如何游到岸上去。要是仅仅为了学业成绩,牺牲了那么多的快乐,甚至于牺牲了健康,就算一辈子也没遇到掉到井里怎么办的难题,这样的人生,恐怕也只能算是被教育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