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7日讯
点点鼠标为亲人燃起烛火,是杭州不少陵园、公墓推出的网上祭扫服务。由于服务内容单一等原因,服务少人问津。近年来,一些专业网站看好其发展前景,提供专业、丰富的服务内容,以更真实的场景及文化氛围,吸引市民。
个人纪念馆十多天吸引近4万点击量
“失去你人间又少了一位好人……愿天堂依然有你的灿烂微笑。”这是网友给熊宁的留言。
30岁的熊宁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前段时间,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玉树地区遭遇雪灾,熊宁募集了一批物资,3月10日,在从玉树前往西宁一所孤儿学校探访途中,她遭遇车祸不幸去世。
3月14日,同怀纪念网为熊宁建立了纪念馆。群山包围,遍地山花、蝴蝶飞舞,熊宁的照片就在这美丽的图画中。仅十多天,纪念馆就吸引了近4万次浏览量,1600多名网友为熊宁献花、点烛等。
女儿的纪念馆成父母精神寄托
“宝贝,妈妈又想你了……妈妈就是捧着相片,搂着毛衣,寻着记忆,在一天天地煎熬……”这是一个纪念网站上,一位母亲写给女儿的文字,读来催人泪下。
纪念馆是2007年7月逝者的父母建立的。逝者是一个漂亮的姑娘,走的时候只有22岁。从建馆以来,她的母亲已经在纪念馆里给她写了133封信。这座网上纪念馆,成了父母的情感寄托。
网上纪念馆相当于逝者博客
在不少纪念馆里,都有逝者生前的简介、历史相册,记录了逝者的一生,还有父母、同学、老师写的纪念文章。逝者的音容笑貌,亲友的怀念、献词、照片,都化为多媒体材料。有些网站还可以上传逝者生前的音频、视频等。
网上也能实景扫墓
服务内容方面,专业纪念网站也在不断完善。
为让逝者家属感觉更真实,深圳一家纪念馆推出实景扫墓,把逝者墓地实景拍成照片上传到网上,亲属可对着实景照片献花、敬酒、上香等。家属还可以建网上墓地,选择墓碑式样。
利用网络开展纪念活动,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追忆空间,正如一位社会学家说:“网上纪念,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为亘古不变的终极人文关怀,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但国内不少纪念网站还处于亏本状态。
民政部门需要再花心思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不少年轻人表示,只要网站提供有意思的服务,愿意尝试这种方式。
网上纪念馆的方式,目前各地民政系统网站都提供服务,但在服务内容上有待突破,离专业化操作的距离还比较远,在此建议杭州的民政部门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将文明祭祀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