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4月10日电 来自宁波的9位“关爱妈妈”和宁波海曙区法院刑庭法官一起,到位于杭州的浙江省少管所,与13名少年犯“结对”。
这9位“妈妈”都是律师,“结对”后,她们将为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提供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帮助。
“关爱妈妈”的爱
3月25日上午,“关爱妈妈”出现在少管所,13名少年犯开始时有些拘谨。“关爱妈妈”之一、中华全国女律师协会副会长、浙江波宁律师事务所主任范云说:“我们的孩子和你们差不多大,你们把我们看成自己的妈妈就行了。有什么要求,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对我们说,我们会尽力帮助你们的!”几句话让现场气氛活跃起来。
小启(化名)来自宁海,他17岁时因犯抢劫和故意伤害罪,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关爱妈妈”李筱敏和他结成对子。小启告诉李筱敏,他8岁时,爸爸因为诈骗罪被判了刑,妈妈此后不知所踪,他跟着亲戚住,一直到爸爸刑满释放。后来,爸爸开了一家歌厅,他没事就到歌厅玩,学了不该学的东西,结识了一帮社会上不三不四的朋友,最后跟着这些朋友去抢劫,在抢劫中两次致人重伤。
李筱敏听完后,给小启留下电话,告诉他“有事你只管找我,也可以给我写信,以后我就是你妈妈。你刑满出去后,有什么事还可以找我,只要我能办到,我都会尽力帮你。”
一番话说得小启泪光闪闪:“从没想过会有素不相识的人来看我,以后我就叫你妈妈!”
在结对过程中,得知有3个孩子因家在外地,被判刑后家人从没来看过他们,“关爱妈妈”当即捐出1500元,放到少管所的账户上,作为这些孩子平时的生活费用。
“妈妈”们给新认的“儿子”送了一份礼物。
范云拉着一名少年犯的手说:“孩子,在这里好好学习,过几天妈妈再来看你,我相信你会站起来,将来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一个“妈妈”和四个“儿子”
“关爱妈妈”活动是海曙区法院去年3月发起的,共有11名女律师和1名女教师被聘请为“关爱妈妈”。开始选择了24名缓刑少年犯结对。
50多岁的邵老师有几十年的教龄,作为“关爱妈妈”,她一下子结对了4名少年犯。这4个男孩在案发时还是在校学生,未成年,因此被判处缓刑。邵老师说,孩子失足了,不能将他们抛弃不管,要用爱心唤起他们的信心和希望。
结对后,邵老师对这4个孩子的成长环境进行了解,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关爱方案。
有个孩子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从小失去母爱,父亲身体不好。被判缓刑后,孩子感到绝望。邵老师和孩子以前读书的学校取得联系,让学校为他保留学籍,她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你必须站起来,还要跑,这样才能追上其他同学。要想让别人看得起,就要自己有出息。”
邵老师还帮他找了一份工作。因为工作努力,毕业后,这个孩子被用人单位留下了,现在每个月收入3000多元。每月发工资时,这个孩子都会交钱给有病的父亲。孩子的父亲激动地说,儿子现在懂事多了。
另一名少年犯在邵老师帮教下掌握了一些技能,现在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他写信给法院说:“法官给了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邵妈妈教会我怎样扎扎实实地做人。”
还有两名少年犯,现在考上了大学。一名少年犯说,他把邵老师当成了自己妈妈,很多不愿对父母讲的事,愿意对邵老师说。
邵老师说,其实少年犯有想向上的一面,家长和社会应该找到他们的这一面,发掘他们的潜力。
“关爱妈妈”走进“大墙”
一个受到“关爱妈妈”帮助的孩子在缓刑期结束后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关爱妈妈’让我找到了活着的自信,更让我知道什么叫感恩和守法……前两天,有人找我帮他们打架,我没去,因为我知道这是犯法,犯法的事,我不会去干,因为我已经不是以前的我了。”
海曙区法院主管刑事的副院长曹建华说,“关爱妈妈“给少年犯送温暖,是他们去年发起的一项针对特殊犯罪群体的活动。之前,海曙区法院在全区建立了9个未成年缓刑犯帮教基地,利用帮教基地的社会资源对少年犯进行帮教,得到上级法院和社会各界肯定。在此基础上,去年3月发起“关爱妈妈”活动。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关爱妈妈”?海曙区法院刑庭庭长张丹丹说,“关爱妈妈”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愿意尽职尽责帮教少年犯,教育工作者和女律师是合适人选。
范云说,被选为“关爱妈妈”的女律师,都有当母亲的经验,她们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知道如何用爱和法律感化这些少年犯。
“关爱妈妈”们说起结对的孩子都如数家珍,孩子喜欢什么,孩子的生日,她们都知道。李筱敏说:“我一看到那个孩子就喜欢上了他。”有个叫小明(化名)的孩子,有事就给她打电话,她也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大家就像是一家人。现在小明在一家企业打工,他非常喜欢这个工作。
海曙区法院将活动延伸,让“关爱妈妈”走进“大墙”,和正在服刑的少年犯结对。张丹丹说,今后将视情况,发展更多的“关爱妈妈”加入帮教少年犯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