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2日讯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没有一分钱负债。2007年,为了配合市里的‘山海协作’工程和围垦工程,我们还出资2亿元。”近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戴国森接受采访的时候,这样告诉记者。
这多少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因为时至今日,即使是在开发区起步较早的东南沿海地区,“举债兴业”还是多数开发区的“法宝”。那么,温州开发区为何能够率先告别举债开发的阶段,并且还有财力“反哺”其他社会经济事业?
跳出“以地生财”的怪圈
“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采访的时候,记者看到这样一幅对联,这也是诸多开发区的一句“广告词”。由这句话,人们自然会想到“经营城市”——投入启动资金,将“生地”变成“熟地”出让,从而带来滚滚财源。但是,“以地生财”的模式往往也伴随着风险,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投入巨资却“开而不发”,地方政府为此陷入财力透支的泥沼。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自从1992年3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以来,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多亿元。温州建设用地一直都非常稀缺,在一些地方还在搞‘零地价’招商的时候,温州已经是‘寸土寸金’了。但即使这样,累计下来,开发区的土地出让收入满打满算也不到20亿元。”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局长陈建斌对记者说。
他告诉记者,温州开发区在启动阶段,开发资金除了一部分土地出让收入,也曾借助各种渠道的融资。但近年来,开发资金来源的构成中,财政收入正在发挥越来越强的作用。据介绍,2007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75亿元,比2001年的30.37亿元增长了近4倍;实现财政总收入15.52亿元,其中可用财力达5亿元,超过了2001年4.95亿元的财政总收入。
“筹集开发资金,‘以地生财’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更重要的是,土地出让终究是‘一锤子买卖’——卖掉就没有了。温州开发区继龙湾区块前几年全部开发完毕之后,20平方公里的滨海园区可开发土地也已经基本出让掉。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非常注重培养开发区的‘自我造血’机能。”戴国森这样对记者说。
“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开发区的建设也能良性循环。”戴国森说,“在招商选资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提高门槛,对企业投资力度、产出率等方面要求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开发区也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密度,因为你要求企业‘下金蛋’,首先就要筑好巢。以滨海园区建设为例,每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投入密度达到了1.5亿元!”
据介绍,从2008年开始至2011年,温州开发区将全面实施“两创四跨越”计划。按照计划,到2011年,全区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亿元,财政总收入34亿元。 “‘跨越’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是相辅相成的。”戴国森对记者强调。
“小河有水大河满”
“要想财政口袋满,企业必须先发财。”这是记者在温州开发区采访时听到的一句话。
“具体地说,就是引进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项目,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构筑起具有一定特色的主导性产业体系,形成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戴国森这样对记者解释。
据了解,温州开发区迄今共引进项目1079个,总引资260亿元,共有600多家工业企业建成投产,形成了以电气机械、通讯设备、服装、鞋革、塑料制品等五大行业为代表的产业体系。不仅有正泰、庄吉等知名民营企业入驻,还先后引进了美国可口可乐、泰国正大集团、英国翠丰集团、日本富士等4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落户。
戴国森说:“引进跨国公司为提升开发区的产业层次、企业管理理念、品牌理念等都能产生非常有力的促进作用。而大力在已投产企业中培育优势企业,也是提升开发区整体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工作。”
据介绍,2007年温州开发区全区超亿元企业已经达到75家,其中大自然钢板、乔顿、人本、庄吉、燃机、煌盛等6家企业产值超10亿元。另外,目前区内中国名牌产品达4个,浙江名牌20个,温州名牌42个;驰名商标8只,著名商标17只,知名商标17只;名牌和商标个数在温州市名列前茅。
“有形之手”如何发挥作用
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宽敞的明珠路一侧,有一片以简易钢结构房屋组成的建筑群,这就是如今的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地。而在2003年底,记者曾采访温州开发区,当时管委会办公地点在市区气派的开发区大厦。
“管委会为什么要离开明亮宽敞的高楼,搬到远离市区的滨海园区来住简易房?”在采访的时候,记者忍不住提出了这个疑问。
“开发区管委会搬到滨海来,领导班子是下了决心的。不少干部职工可能至今还没有想通。但开发区这几年的主战场在滨海园区,管委会怎样更好地为企业服务?首先就是要到开发的最前沿来!”戴国森这样回答记者。
“开发区对企业的服务的确非常细致!”乔顿集团有限公司行政部副总经理华世炜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我曾经在政府部门任职,所以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他告诉记者,有几次企业遇到工作环境和合法权益受损害的情况,向开发区管委会反映之后,管委会很快就进行了协调。
据介绍,服务的提升得益于开发区多年来坚持的“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理念。特别是2007年,温州开发区管委会以“作风建设年”为契机,通过“阳光投诉”、倾听民声、政务公开、提升效能、维权送温暖等主题活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记者注意到,2001年国家有关部门曾经对全国32个沿海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温州开发区位列倒数第二。针对差距,温州开发区实施“升位”计划,排名持续上升。2005年,温州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排名第16位,比原计划提前2年达到全国开发区中游水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