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8日讯
专列一抵站,医务人员及志愿者按“一对一”的接收方式,平稳有序地将车厢内的伤员转移到早已等候在站台上的救护车内,车内医务人员立即对伤员进行初步诊治。随后,其中的30名病人立即乘坐由省卫生厅统一调度的救护车转送到浙医一院接受治疗。
在浙医一院6号楼的大厅内,挂满了“心系灾区、爱心救助”、“众志成城、心手相连渡难关”、“爱心接力、温馨服务”等充满爱心的横幅,LCD电子显示屏上也滚动着爱的宣言,“浙医一院热烈欢迎四川受灾群众,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6 :10分左右,运送伤员的救护车辆依次有序到达了。郑树森院长、吴水珍书记等院领导早就翘首等候伤员的到来,亲临一线迎接,给病人送上鲜花并为危重病人抬担架,给予他们亲人般的温暖。
伤员一到,我院立即启用了“绿色通道”,1名医生、2名护士、1名志愿者组成了1个转运伤员小组,30个小组有条不紊地迅速用平板床将病人送入病房,换上全新的病号服,并做了充分的消毒工作。同时,立即对灾区伤员重新做了全套抽血化验和床边X光、B超、心电图等检查,以确认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在第一时间经放射、心电图、检疫等程序,再分别安置到相应各个科室,并安排医师进行一对一治疗。 11名抽调自骨科、脑外、胸外、血管外科、心理卫生科等科室的高年资医生连夜对所有伤员进行全面大会诊。
浙医一院总计接收了30名来自四川灾区的伤员,并特地选择了医院6号楼这幢新建的病房大楼安排大部分的伤员。病人中有28名骨伤病人,其中1名脑外伤病人直接送进了医院ICU 。晚上8时不到,除了还在进行清创的脑外伤病人外,其他所有病人都已经被安置到各自病房,受到了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和照料。另1名肝肿瘤病人,郑院长在得知其病情后,表示将亲自为其诊治并手术。
“我们准备了最好的设备、调集了医术最精湛的医生来为伤员服务。”浙医一院院长郑树森说,医院从上周三在接到省卫生厅关于收治地震灾区伤病员的紧急通知后,我院成立领导小组,由郑树森院长任组长,吴水珍书记任副组长,下设医疗、后勤保障、宣传联络三个工作小组。病房也早已被医护人员精心的布置过了,无数的千纸鹤和鲜花,写满感人话语的心愿卡,将病房打扮成温馨的家。床上的被褥全部是新的,脸盆、毛巾、牙刷、牙膏、牙杯、拖鞋、卫生纸等生活用品将全部免费发送到每个病人和家属手中,病区中每个病床旁还安放了一部移动电话机供病人家属使用,随时可以拨打免费的长途电话,让远离家乡的四川病人随时给家里报平安。病人每天的伙食标准是25元,家属是每天20元。考虑到来自四川地区的病人及其家属饮食习惯,食堂每天将按照他们的口味,为其量身定做合口的饭菜。
“谢谢浙江人民,谢谢!特别感谢浙医一院。”6号楼6楼15号病床旁,来自成都的31岁江运凤一边说,一边双手不停在衣服上摩挲,病床上躺着的是她的爱人周平,“谢天谢地,我丈夫的性命保住了,现在能够到浙医一院来接受治疗,我就更放心了。刚才这边的人告诉我说,待会还会统一安排我们家属食宿,我真的非常感激,谢谢浙江人民,谢谢浙医一院。”
“我们要用关爱让灾区伤员有一种家的感觉,”病房总护士长徐红说,她身后病房走廊上贴着一幅幅专为迎接伤员设计的海报和写有“地震无情人有情,抗震救灾见真心”的感人话语,“在听到地震的消息后,我们很多的医护人员都很想去灾区,但未能实现。这次是一个好机会,能让我为灾区人民实实在在做点事,尽点力。”
据了解,这次的30个伤员中,有4个伤员没有家属陪同前来。浙医一院特意安排了志愿者一对一照顾、安抚病人。志愿者均是来自医院的工作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放弃了个人的休息时间,都是积极踊跃报名来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并穿着统一的服装、佩戴统一的帽子和工作牌,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医疗协助和生活帮助。
浙医一院处处洋溢着温馨,处处洋溢着浙江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处处洋溢着广大医务人员大力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郑树森院长强调,做好地震灾区伤员的治疗工作是上级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应尽职责,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精心安排,科学救治,全力做好救治工作。全院上下要各尽其责,通力合作,做好伤员的接收和治疗工作,通过广大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的辛勤工作,表达浙医一院对灾区人民的深切问候和热情关心。同时,他勉励,要尽最大努力做好伤员救治工作,争取让每一个来浙的四川伤员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广大青年志愿者要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恪尽职守、不辱使命,一切为地震灾区伤员着想,让伤员深切感受到在浙江像回到家里一样,通过悉心陪护使伤员早日恢复健康,以实际行动为支援灾区抗震救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