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不少旅游景区景点门票价格明显上调,杭州却逆势推出西湖景区无门票,引起国内旅游界强烈关注,有学者把它称为“杭州旅游模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不久前专题调研西湖景区免票体制,认为此举值得肯定和借鉴,并由此对国内景区景点门票的定价思路提出相关建议。
2002年10月至今,西湖风景区免费开放公园景点包括博物馆、纪念馆共56个,占西湖公园、博物馆、纪念馆总数76处中的70%。
国务院调研报告认为,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完整西湖,把每一寸绿地和每一处景观,奉献给了游客,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实现了“不收门票的和谐发展”。
2002年以来杭州接待旅游人数和所获得的旅游收入均逐年攀升。2006年与2001年相比,杭州接待游客总人数增加了1272.08万人次,增长近5倍;国内旅游年总收入、旅游外汇年收入分别增长了115.28%和169.73%。
游客人数增加,提升了景区商业价值,商业网点和服务设施也得到大力开发,获得可观经营效益。这些经营所得不仅弥补了西湖景区因景点增加、面积扩大而增加的2500多万元养护管理支出,还回补了3000多万元门票损失,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环。同时,由于游客逗留时间延长,综合花销增加,宾馆、餐饮、交通、商业零售、会展、通信等行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国务院调研报告还提到,免票以来,西湖景区游客逐年上升,但一些收费景点的游客却逐年下降。这未必是坏事,因为收费景点恰好是需要严格控制客流量的景点,这样利于生态保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为,杭州景点免票体制至少带来三方面启示:门票定价要树立“大旅游”意识,要体现社会营销意识,要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杭州经验说明,旅游资源丰富、配套设施健全、区域经济发达的旅游目的地,减免景区门票能产生非常显著的正面效应,这不仅能使普通游客充分享用公共资源,使旅游资源充分造福社会,且可为目的地赢得良好口碑和可观经济效益。旅游业寻求消费者需求、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三者有机协调统一完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