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戴虹(左一)挺着大肚子上农贸市场买菜。 唐光峰 摄
浙江在线08月05日讯杭州上塘路101号,有一家叫“桂林米粉”的小餐馆,店面不大,只有20几个平方。店老板叫褚戴虹,已经有5个月身孕了。褚戴虹夜大本科毕业,曾经在新华书店、吉列公司任职,工作体面,而且也没太大的压力。但是一年前她选择辞职自主创业。
正午,本是小店生意最好的时候,客人却不多。这让褚戴虹很憋气,她摇着头说:“最近几个月小店日子难过,不然我也不用挺着个大肚子天天呆在店里了。”
日子难熬,成了眼下众多小餐馆、小饭店的真实写照。菜价上涨、员工难留、利润下滑等像一块块巨石重重地压在小老板们的肩上。
最近几天,记者跟着褚戴虹一起做生意,亲身感受到了小老板们创业的不易。
磨破嘴皮,1斤豆芽省下1毛钱
7月12日,早上7点,我和褚戴虹约好在朝晖二区的农贸市场门口碰头。小店8点开门,她要赶在开门前把菜都买好。
“这家农贸市场在附近几家市场里算是便宜的。”褚戴虹左瞧右看,菜好不好,新不新鲜,她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像这种表皮还带着刺的黄瓜肯定新鲜。”她拿起一根说。
货比三家,褚戴虹并不急着买,总是先四处问问价格,最后才选中目标摊位。褚戴虹一番讨价还价:4元一斤的葱她还到了3.5元,2.8元一斤的毛豆还到了2.5元,18元一斤的明虾她还到了15元……
在买豆芽时,老板咬着1.5元一斤不松口。“便宜一点吧,一块三行不行。”“那大家都退一步,一块四好了。”“生意要长期做的,我家开饭店的,下次还来你这买”……
足足磨了四五分钟,老板最终才同意以1.4元一斤卖给褚戴虹。“你这个女的还真是精啊。”老板半开玩笑地说。
“我现在真的很精明么?”褚戴虹笑着问我。她说以前买菜她都不怎么还价,现在是能还一毛是一毛啊。早上没人吃米粉,干脆卖起葱包烩
盛夏的早上,刚刚露头的太阳已经让人热不可耐。挺着肚子,褚戴虹走在回店的路上,脸上不住地沁出汗珠。
“买菜这种小事,为什么不让员工来啊?”我忍不住问她。
“员工毕竟没有自己上心。”褚戴虹说,他们总不可能为了几毛钱,和人家讨价还价吧。“我刚怀孕那会,有段时间没来,就发现好几次员工上班迟到,有次还集体迟到了一个小时。”
店里店外已经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营业了。门前摆放的一块铁板引起了我的注意。“早上几乎没人要吃米粉,所以我们上个月起做起了额外生意,铁板是用来烤蛋饼和葱包烩的。”褚戴虹说,生意难做了以后,他们想了很多开源节流的办法。如没生意的时候,就把煤气、风扇关掉,采购量大的菜就请熟人从勾庄代买。
一个早上下来,小店卖蛋饼和葱包烩的营业收入是53元。“前两个月能卖到100多元,现在不行了。”褚戴虹有些无奈,早餐竞争也激烈,店里品种少,来吃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隔壁店面倒闭,喜忧参半
中午时分,小店渐渐忙活起来了。员工小余送完外卖回来,刚踏进店门就兴奋地告诉大家,马路对面的“一粒米”饭馆关门了。“以后我们的竞争对手又少了一家了。”
“真的吗?”褚戴虹似乎并没有员工那么兴奋。“前些天隔壁已经有一家沙县小吃关门了。”她悄悄跟我说,本来她会和员工一样开心,但眼下就不一样了。她知道,这两家店在这个时候关门,肯定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是因为经营成本太高了。这让褚戴虹的内心更添了一丝隐忧。
她仔仔细细地为我算了笔账——今年以来,成本增加特别厉害,光房租支出就比去年多增加5000元,而菜价也普遍上涨,原来1元一斤的小青菜一度涨到5.3元。由于是主料,牛肉涨价最让小店难以承受。她翻出进货单给我看:牛肉已经提了两次价了,原来20.90一斤现在要32.50元。
牛肉米粉是桂林米粉店的主打产品。有次员工在米粉里少放了点牛肉,结果就被客人破口大骂,说是下次再也不来吃了。“我知道员工也是为了我好,可客人才不管你成本有多高呢。”褚戴虹摇了摇头。
不久前,由于实在不堪成本压力,桂林米粉提了1元价。“提价后客人就明显少了。”褚戴虹神色黯然,她说,现在每天的营业额一般只有七八百元,仅为去年的六成。“我算过了,平均每天营业额750元才能保本,所以稍不小心,就很可能收不抵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