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天一讲堂”听“阎崇年们”说古道今,到“群星课堂”学跳国标、做香袋,花20元到宁波音乐厅欣赏高雅艺术……在宁波,越来越多的宁波市民免费或者花少量的钱,在家门口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大手笔投入文化设施建设
近年来,宁波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在全国提出“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建设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理念,着力构建“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5年内共投入近45亿元,在中心城市和县(市)区建设了一批满足区域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设施。
以“三江文化长廊”和“八大文化设施”建设为标志,宁波市的文化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剧院、高教园区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等建成投入使用,宁波博物馆、宁波文化广场、天一阁书库扩建、宁波帮博物馆、宁波书城等项目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之中。同时,对逸夫剧院、宁波图书馆、宁波影都等设施进行了改造,宁波歌舞团团部扩建、庆安会馆维修、白云庄浙东学术博物馆等工程顺利完成,全面提升了城市形象。
逐步建立了市、县(市)区、乡镇、行政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必备的空间。截至2007年底,全市有6个县(市)区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1个县获“浙江省文化先进县”称号;省、市两级“东海文化明珠”97个,乡镇覆盖率为84%,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市92%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建成村落文化宫1184个,约占行政村总数的45%;社区文化宫170个,约占社区总数的40%。
精彩文化送到群众身边
宁波市还创新文化内容形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几年来,相继组织实施了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一批公共文化工程,通过采取政府购买、补贴等形式,较好地满足了城乡人民看戏、看电影、看电视、看书等基本文化需求,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自2005年实施以来,目前已为农民群众放映电影超过5万场,演出戏剧近3000场,受惠群众千余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国、全省率先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库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和各县(市)区教育城域网的互联互通,至2007年年底,累计建成4513个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了对农村、城市社区和中小学校的全面覆盖,日前,宁波市被命名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
公办和社会力量兴盛公共文化
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群众的服务力度,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惠民的另一个亮点。目前,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实现了“一卡通”和“零门槛”免费开放。市图书馆开通网络图书馆,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图书馆;“天一讲堂”和“群星课堂”等免费公益讲座、培训成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亮点;余姚河姆渡博物馆等5家综合性博物馆从今年5月份开始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文化遗产大篷车等固定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手段更是受到了基层和偏远地区群众的欢迎。
宁波市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建设,2007年全市兴建民办博物馆8家,目前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象山德和根艺美术馆已渐成规模,民间资本参与文化建设,扩大了文化资源的总量,丰富了文化服务的内涵,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全市联和院线、万达院线等4条电影院线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与此同时,农民自办文化在各地农村发展迅速,全市280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和59支民营职业文艺团队的兴起在相当程度上繁荣了群众文化生活,成为新时期城乡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打造宁波文化发展品牌
有了活力四射的公共文化,宁波的文化影响力逐年提升。近几年来,宁波市相继举办、承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第九届中国戏剧节、第九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流行音乐大赛(宁波)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具有宁波特色、国内享有声誉的文化品牌。
“活力宁波”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每年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等的“广场文化天天演”成了群众文化过节的大餐,全市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日趋活跃,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0多场,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重视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宁波市组织歌舞团、民乐团、越剧团、甬剧团等艺术团体赴美国、英国、德国、韩国和香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扩大了宁波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
群众文艺创作不断繁荣,在2007年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评比活动中,青瓷瓯乐《越·瓷风》获最高奖“群星大奖”,并与表演唱《老墙门》同获“群星创作奖”,广场舞蹈《象山渔鼓》获“群星表演奖”,数量、质量均创历届之最。
经过多年的建设,宁波的老百姓基本实现了近距离享受文化所带来的实惠,在文化的光辉里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