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藕汀
一次机缘,促使吴藕汀作品得以结集出版,按照嘉兴市图书馆范笑我的说法,这是“偶然中的必然”。
2006年的一天,中华书局编辑李忠良到杭州出差,顺道来嘉兴会见老朋友范笑我,恰逢吴藕汀之子吴小汀在场,三人聊起上一年过世的吴藕汀老人,感慨不已。吴小汀一直在整理父亲生前留下的作品,数量颇为可观。李忠良提起上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曾经出过老人的《词名索引》,其他作品,也可由中华书局再为出版。
为吴藕汀出版作品一事,至此达成初步意向。
李忠良返回中华书局后,即着手准备此事。至2008年8月,吴藕汀作品集已出两本,分别是《戏文内外》和《药窗杂谈——与侗廔信摘录》,范笑我为两书作了序言。《戏文内外》已在全国各大书店上架,《药窗杂谈——与侗廔信摘录》也已印刷完毕,预计下月就能在书店见到。按照设想,吴藕汀作品集一套8本,还有6本在积极准备中。
吴藕汀(1913-2005),号药窗,嘉兴人。有过八年的图书馆工作经历。1951年后,先由嘉兴图书馆派往南浔嘉业堂整理藏书。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时期,老人与嘉兴逐渐失去联系,并有吴藕汀已成“海外东坡”之讹传。
实际上,在南浔的日子,是老人人生中的重要阶段,这段时间,他填词读史,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此次的吴藕汀文集,便是老人一直用心积累的结果。
先说《戏文内外》。吴藕汀晚年曾说:“一生十八个字:读史、填词、看戏、学画、玩印、吃酒、打牌、养猫、猜谜。前四项是主要生活,后五项是多头。我是专力则精,杂学则粗。”从老人这段话,可知看戏在他心中的分量。《戏文内外》下笔于1998年,当时尚在南浔的吴藕汀曾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我近来书也不看,毫无兴趣可言。只有对戏文还有兴,想写点观感,需要20万字,其是力所难及,至哪里算哪里吧。”两年后,书稿已成20万字。2000年5月2日,吴藕汀回到阔别近五十年的故乡嘉兴时,怀揣着两件东西,一件是准备捐给故乡的四方吴昌硕图章,一件就是《戏文内外》的书稿。
《戏文内外》是吴藕汀的观戏随笔,其中有老人许多独到的“戏言”。例如对《梁祝》,老人认为“‘梁祝’悲剧归咎于‘封建礼教’真是帽子漫天飞”,《戏文内外》载:“梁山伯祝英台‘同化蝴蝶’是民间大众善良的心理之结果,与神话毫无牵涉之嫌。‘二人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谁来压迫?马氏既无行动,祝父也未约束。山伯、英台,足可自由而自在的。”老人还对京剧的风格进行了归纳:“京剧之崛起,所以能受人欢迎者,在于句语通俗,场子简洁,形成独特之风格。”
老人生前说过:“到了京剧振兴或者消亡的时候,才会理解吴藕汀对京剧的看法。”此次中华书局出版《戏文内外》,计25辑,每辑10篇,40万字,定价38元。
《药窗杂谈——与侗廔信摘录》是吴藕汀作品集的第二本,封面设计和《戏文内外》保持着风格上的一致,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范笑我谈起,他对此次封面设计也是相当赞赏,笑称:“中华书局果然不同,这也是对吴藕汀老人的告慰吧。”
沈侗廔(1919-1989),原名沈茹菘,嘉兴人。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王蘧常弟子。曾任安徽阜阳师院美术系副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吴藕汀与沈侗廔、程阆秋、郭蔗庭皆住嘉兴殿基湾,时有书画合作,号“殿基四家”。吴藕汀和嘉兴失去联系后,沈侗廔没有忘记这个老朋友。1973年,沈侗廔请评弹演员胡天如,在南浔打听到吴藕汀的下落。从此两人有长达17年的书信来往。吴致沈信不少于450封,沈致吴信计409封。他们之间的诗词唱和一度酿成“棹歌案”,有人指责他们通信,并要求吴藕汀将沈侗廔的原信毁去。毁前,吴藕汀将沈所有的信全文抄录在“练习簿”上,计62本,一直保存至今。
2001年,吴小汀开始辑录吴藕汀信中的谈艺部分。如今出版的《药窗杂谈——与侗廔信摘录》,是吴小汀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辑录,14万字。吴藕汀1974年致佛学家单培根的一封信及晚年致柯文辉一封谈京戏的信,作为附录。范笑我在序言中说,吴藕汀的“这些‘怪话’,正是自由思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