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台州人说普通话!”这是一个来台州调研的外地学者亲口跟我说的一句深有感触的话。特别是当他想深入了解一点民情,婉谢了当地人员的陪同,结果,回来的时候问路都困难,差点找不着道。我曾给一位台州籍的领导当过秘书,这位领导作风踏实,既有思路,又有力度。只因他来自台州北边的一个县,到了台州南边的另一个县当书记,他那既有思路又有力度的讲话,就常因语言的隔阂而打折扣。更有意思的是,他曾应邀出席一个在四川召开的全国计生工作座谈会,很精彩的发言,却没几个人能听懂,最后,亲临会议的一位国务委员,因为能懂他说的话,就给他当了回翻译,一时传为美谈。
美谈是美谈,不便还是不便。台州话属于吴方言,不仅跟普通话所依据的北方方言有着许多迥然不同的地方。就是台州话本身,有的婉转如歌,有的铿然如喝,南北差异也可以大到影响交流的程度。即使你是百姓一个,操一口台州话,买张车票,也会因为黄岩话的“蓝”、“南”不分,玉环话的“飞”、“挥”不分,石塘话的“机”、“七”、“西”翘舌,跟售票员纠缠半天;如果你是公务员,只会说台州话,就不仅仅会使自己的生活遭遇诸多不便,而且会影响工作,影响对公众的服务,因此也就影响到政府的形象。这回,台州要用一年时间,对196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各级公务员,进行普通话考核,要求达到国家普通话三级甲等水平。以此作为公务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达不到要求的公务员,将组织统一培训,择期重新报考。其动因,可能正在于此。
然而,几个担任普通话测试员的朋友告诉我,对于这次普通话考核,台州的公务员并不都有正确认识。有不少人认为,能说一点就行,要求不必太高。结果,“打听一个人”,说成“讨信一个人”;“快到上海了”,说成“上海到快了”;“把东西还给他”,说成“把东西给他还”……不一而足。于是,我提起一位公务员所谓的经验之谈,他说自己念不好,怕被圈出错处来,就加快速度,说快得测试员来不及圈,云云。而这几个测试员呢?都说他并不聪明,听不清的都算错,越快越不利,云云。如此云来云去,云得人一头雾水。据说,有10%的公务员没有达到三甲要求。这不仅跟基础不好有关,也跟重视不够。培训的时候认真一点,少耍小聪明,多炼嘴皮功,方为上策。
“讷于言而敏于行”,只是古代君子的标准;在人财物大流通的今天,衡量一个公务员好不好,恐怕就不能再奉行这个标准了。说不好普通话,接个电话都不行,这肯定是孔子时代遇不到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造服务型政府,普通话也属基本工具。如果缺乏认真学习普通话的诚意,是否可视为缺乏提高服务质量的诚意呢?来了一个找政府要求服务的人,因为受理的公务员普通话不好,影响了服务,这能算是小事吗?从今而后,但愿台州的公务员,当然也但愿台州以外的公务员,都不再让人感慨“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谁谁谁说普通话”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