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笑容似鲜花般绽放。 本报记者 李震宇 摄
浙江在线09月01日讯
窗外细雨濛濛,隐约有了几分秋意,而浙江日报12楼会议室内却洋溢着融融温情——70名浙江贫困生代表接过“中天·钱报”助学金,脸上的笑容瞬间荡漾开来,一个个眼神、一句句话语,让人希望满怀。
昨天,“中天·钱报”助学金二度发放,温州、丽水、衢州等地的贫困生代表手捧着红包,好似捧着自己的前程,一条通往大学殿堂的通途终于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
去年就接受过“中天·钱报”助学的武义县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陈顺申7月初就给本报写来信件求援,昨天他特地赶到杭州,带来了县里受助学生的承诺: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自强不息。在今后的人生中,关注教育事业、关注慈善事业,创造条件向其他人传递爱心。
出资捐助120名贫困生的中天集团总裁卢国豪的一番话深深感动着在座每一位学子。作为“中国十大慈善企业”,中天集团一直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与本报合作的“中天·钱报”助学活动已是第二个年头,累计帮助了240名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
与此同时,青川受捐助的50个名额也已确定,近日将公示。
卓丽辉:争取年年都拿奖学金
卓丽辉今年以文科519分的成绩被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系录取。但每年接近两万元的学杂费对这位来自温州泰顺县的小姑娘来说简直是千斤重担。
小卓一家共有四口人。爸爸妈妈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遭遇了意外,一个是腰部拉伤,一个是颈椎挫伤,现在只能够从事最简单的体力劳动,全家的生活仅仅依靠哥哥卓可德在平阳工地打工的每月一千多元来维持。面对四年大学所要付出的高昂学费,家里人不得不四处借钱。“爸爸妈妈为了供哥哥和我念书,已经向亲戚借了几万元。但他们却从来不把这些事情和我们兄妹俩说,就是怕给我们压力。”小卓说。
暑假两个月,令她最难忘的就是跟着妈妈在手工作坊加工水彩笔的经历。“我和妈妈两人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装配了数不清的水彩笔,才赚到了800元钱。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它让我知道赚钱的辛苦,更让我明白了父母为了供我上学付出了多少的艰辛。”一个礼拜前才拿到自己第一笔工资的卓丽辉感慨万千地说。
临走时小卓告诉我,念了大学自己一定会参加各种勤工俭学活动,或者给别人当家教。总之不想再给家人增添任何经济负担。“爸爸妈妈已经够操劳了,现在女儿长大了,能够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坎坷。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年都能够拿到奖学金,这是目前对家人最好的报答。”小卓说。
陈瑜健:该我照顾爷爷奶奶了
陈瑜健来自一个特殊的家庭,爸爸妈妈都是聋哑人,懂事的他今年以理科537分的成绩考取了浙江科技学院。因为正赶上学校报到的日子,昨天陈瑜健没有来到现场,而是由奶奶朱雅凤和爷爷一起代他来的。
接过4000元“中天·钱报”助学金,72岁满头银丝的朱奶奶激动地不住点头说谢谢。
朱奶奶说,自己有三个子女,包括瑜健的爸爸在内都是聋哑人。因为身体的残疾,孩子们的生活都挺困难,两位老人,总是从自己并不多的退休工资里拿钱出来补贴三个子女和他们的家庭,可是这远远不够。“瑜健的爸妈待岗快5年了,一家三口就靠着低保过日子。直到去年年底,才在民政局的帮助安排下,找到了一份工作,每人每月800元,还要自己交三金。”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从小瑜健就懂得了节俭,学会感恩。从小学到初中,他年年是班长,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三,保送进入杭四中,依旧是班干部,成绩在年级里也是前三十名,只是这次高考,发挥有些失常。
朱奶奶告诉记者,填志愿的时候大伙建议瑜健填外地的学校,同样的分数选择的余地更大些,可他一直坚持选杭州本地的学校。“爷爷奶奶苦了一辈子,身体越来越差,现在我长大了,得照顾他们,在杭州念书,就能经常回去看看他们,有什么事情更方便。而且到外地上学,来往的车费、电话费,开销太大了。”这是瑜健在填志愿时和爷爷奶奶说的话。
黄锋:微笑少年常怀感恩
“爸爸平时话很少,我高考成绩出来后他的话就更少了。我知道他为了什么,我心里也很难受,不知该怎么办。直到8月中旬,学校通知我,获得了‘中天·钱报’的助学金,我跟他说的时候,看到他眼睛都亮了……”黄锋跟我说话的时候,他的眼睛也一直是亮闪闪的,笑容一直挂在嘴角。
2004年,爷爷得了癌症去世,为了治病家里借了不少钱,至今还未还清,一家四口的担子全压在51岁的父亲身上,种菜的收入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妈妈早年外出打工落下了很多病,整天吃药,没法工作,有时帮忙别家种种蘑菇。哥哥在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念书,但是基本没拿家里的钱。”
老家丽水的黄锋家境虽然贫寒,却一直不乏好心人帮助:初中有人资助,高中上了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学费全免还有生活补助,现在念大学了,又获得了“中天·钱报”助学金。个子小小的黄锋很知道感恩。
“我很想快点毕业,可以早一点回报那些一直以来无私帮助我们的人。我想我会好好念书,打工挣钱养活自己,让这四年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学子心声
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们这些高中毕业生也将离开共度三年的母校,前往令人向往的大学殿堂。
难忘高中的三年时光,我们奋勇拼搏,积极进取,终于获得大学的入场券。多少次,我们挑灯夜读,废寝忘食;多少次,我们闻鸡起舞,孜孜不倦。那些青涩岁月里简单而又充实的日子将会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我们会记住:坚持到底,直到胜利!
然而,当我们正想一头钻进大学的校园,汲取里面诱人的知识养分时,我们却不得不在大学的门口徘徊,苦苦等候。因为在我们的面前赫然出现一道坎:高昂的学习费用让我们这些寒门子弟对大学望而却步。就在这时,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如满弦之弓,在最需要它的时候出现了。
这份助学金无疑开启了每一个贫困学生进入高品质社会的大门,给予了每一个贫困学生在蔚蓝的天空振翅翱翔的勇气。它就像寒冬里那把炽热的火,温暖着每一个遇见它的路人。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丽,鞭笞我们更加努力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它还让我们懂得了感恩的意义。
古语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不会忘记社会和有关人士的养育之恩。这份恩情,在将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有受到过帮助的人存在的地方,将会得到回报。回报帮助过我们的人,回报社会,回报整个世界。
黄锋(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毕业生,今年以高考572分的成绩被浙江工业大学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