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0日讯
他叫张国平,宁波大学医学院临床学专业的大一新生,一位来自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草原的学子。与众多大一新生开学就直奔学校报到不同的是,在乘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昨天抵达宁波后,张国平转车去了奉化。因为在那里,有他的“陈叔叔”———一位无偿资助他上学8年的恩人。
“没有8年前的那张纸条,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张国平说,自己选择来宁波上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想能多见到这位千里之外最亲的亲人。 通讯员毛丛芬记者周一
为车费“讨价还价”
列车上的小男孩触动了他
张国平所说的“陈叔叔”,就是奉化国税局稽查局执行科的陈巍。
2000年3月,陈巍去内蒙古出差。当列车在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停靠时,一群衣着寒酸的小学生上了车。其中一位小男孩,手里攥着两枚硬币,小声地对列车员乞求:“叔叔,平时我回家都步行十几里路回家,可今天实在太累走不动了!我只有这两角钱可不可以坐一回火车?”(记者注:当时一站火车五角钱)
看到这一幕,陈巍的心被刺痛了。他说,见过买东西讨价还价的,但从来没见过为了车费和列车员讲价的。陈巍把自己的姓名和手机号码写在纸条上,交给小男孩,让他交给老师,如果读书有困难,可随时与他联系。
第二天,新店子乡校长孙日红试着拨通了陈巍的手机。让他喜出望外的是,陈巍坚定地表示愿意资助一名困难学生。经过慎重选择,孙校长将家境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学生张国平(幼年丧父)推荐给陈巍,成为资助对象。
“讨价还价”小男孩
居然就是自己资助对象
每学期开学前,陈巍就把张国平的学费、生活费,寄到校长孙日红那里。平时,陈巍还根据季节轮换,给张国平邮寄被子、垫被、毛毯,甚至连他换洗的衬衣也考虑到了。至于在宁波买不到的皮靴、棉袄,陈巍就寄钱委托内蒙古的朋友,买好后再转寄给国平。
陈巍每年都会隔三岔五地给国平写信,鼓励他专心学习,不要有后顾之忧,他会一直资助到他大学毕业。
在资助了张国平两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后,2002年7月,陈巍二赴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想去看看这个“从未谋面”的小男孩。而张国平也想看看,这位好心的“陈叔叔”到底长啥样。
在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前讫臭沟村,两人见面了。四目相对,惊讶万分。一个认出了两年前在列车上,那个乞求列车员放自己一马的小男孩;一个则回想起来,当初在列车上,有位好心的叔叔,给了自己一张纸条。
志愿栏里
张国平写上“宁波大学”
2008年高考,张国平的理科分数为573分。在报考院校的志愿栏里,他毫不犹豫地写上“宁波大学”。
“在宁波,有我的一位恩人。8年的时间里,他给予我许多帮助,就像我的亲生父亲一样,关心我、爱护我。我哪里都不去,就去宁波。”张国平说,自己之所以填报临床医学专业,一是想多见见陈叔叔,另一方面就是想毕业后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回报社会上的好心人。
据记者了解,从2000年开始,陈巍除了资助张国平外,还先后资助了5名学生,其中2个已考上大学,另外3个还在读小学、中学。粗粗一算,他为草原学子邮寄的资助费、生活费已达10万元。而在陈巍的影响下,单位不少同事和朋友纷纷加入助学的行列,先后结对23名草原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