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这是一幅现代版的嘉兴式“桃花源”画卷:
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上,列车在远处穿行,高速公路和乡间公路织成的网络贯通四方;
一座座现代化的农庄鳞次栉比,农业工人们操纵着大型机械,在连片的土地上耕耘,期待着秋日的丰收;
曾经散落乡野的杂乱农居早已匿迹,农民们迁到城镇和中心村的新社区里居住,大多数人选择去镇里的工业园区上班;
乡间新开发的别墅和楼房迎来了新主人,他们企羡这里的清新空气和绿色生态,如愿以偿地过起了“工作在城里,居住在乡下”的生活;
……
在嘉兴市委书记陈德荣绘声绘色的介绍中,一幅描绘当地未来新农村的画卷徐徐展现,画卷的主题异常鲜明——流动,包括人在内的各种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合理流动。陈德荣说:“城乡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当一个人作为城里人或乡下人能自由选择,并得以实现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一体化。”
这,正是嘉兴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一个目标。而随着这场变革的启动,对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作的农民来说,他们的生活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一项事关千家万户利益的民生工程
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十改联动”,最直接触及农民利益的,是被称为“两分两换”的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用这种方式鼓励农民向城镇集聚,是否符合他们的意愿?
眼下正是黄桃收获的季节。在嘉善姚庄镇密密匝匝的黄桃林里,清凉村38岁的种植户张加飞正和妻子一起在地里忙碌。他家仅有4亩桃林,去年通过土地流转共种了19亩黄桃,每亩地收益1.3万元,让他喜出望外。今年,他再次向其他农户流转来50亩土地。说起“两分两换”,他连声称好:“土地流转的好处就不用说了。现在村里年轻人大多在企业上班,许多人在镇里买了商品房。像我这样种地的也打算到镇里安家,这下能省下买房钱了。”
尽管大多数农民的回答明确无误,但嘉兴仍小心谨慎地推进这项工作,每个县(市、区)选择一至两个镇先期试点,大规模地开展民意调查,细细论证规划方案。在各级干部看来,这次改革事关成千上万农户的利益,再小的事情也得举轻若重。
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成为开展工作的首要原则。
在南湖区余新镇,镇干部为此召开的会议已不下百次,镇域最南面的5个村农户将率先整体搬迁到镇上,其中明星村超过95%的农户已签约流转土地,首批167户农民的住房正在拆迁评估;
在南湖区七星镇,各村多次举行村民代表、党员、小组长会议,由村民自己作主,详尽讨论搬迁、安置方案,全镇4000多农户将全部迁往镇区;
在嘉善姚庄镇,县里专门派出指导组,县、镇两级干部挨个到各村召开座谈会,发放5000份问卷听取意见,并请农民到安置点察看,由他们自己对专家设计的四五套新住宅方案进行比较。
姚庄镇党委书记顾林法将这称为“改善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民生工程”。按照嘉兴普遍的做法,农民安置方式主要分异地自建、公寓式安置和货币安置。为节约集约用地,各地鼓励农民选择后两种方式,其中公寓安置房的建设资金全部由财政投入,每户农民根据现住房面积,都能分到两三套新房,在标准范围内不用掏一分钱。顾林法说:“政府的钱要花得值,农民要住得开心。”
农民的意见得到空前重视。一些农户担心,一下子分到这么多新房,万一到时卖不掉、租不出,出现空置怎么办?七星镇干部创造性地提出“产业用房安置”,鼓励农户到工业园区选择同等面积的现成厂房,由镇里包租,每平方米月租金6元,7年后镇里保证以每平方米1200元的价格收购。此举既保障农民收入,又节约用地指标,还能缓解建设资金,深受各方欢迎。在东进村首批签约迁移的17户农户中,有4户选择这一方式安置,合计面积198平方米。
离开土地进城镇后的生活能否得到保障?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对此尤为关注。东进村75岁的朱新友特地算过一笔账:搬进镇里后,拿60平方米产业用房一年租金4300多元,两亩承包地每年流转费至少1200元,和老伴两人每年的养老金补贴还有3600元,每年总收入超过9000元。
一个承载百万农民新希望的新家园
走进南湖区余新镇西南角,这里还是个工地,但一个新社区已露雏形:宽阔的马路已修到小区,一排排别墅和公寓正在建设。这里,正是南片5个村4000多农户的安置小区。镇干部自信地说:“今后搞好绿化,水、电、通信等设施到位后,绝不比城里的社区差。”
像余新这样今天看上去规模还不大的小镇,若干年后,或许会变成一座崭新的小城,成为从村里转移出来的上百万农民的新家园。为承接这种转移,最近余新镇重新修订了规划,建镇区从6.7平方公里调整到12.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的新社区就达17个。
这类在嘉兴农村星罗棋布的小镇,今后重点培育的有40个左右,当地人称之为新市镇。根据嘉兴建设网络化、田园式、生态型大城市的总体规划,新市镇将成为城市联结农村的节点,其定位是:所在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服务中心,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和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特色小城市。
对即将迁入这些城镇的农民来说,他们虽不清楚这里是农村还是城市,但有一点非常清楚:在这里居住,生活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根据规划,新市镇的供水、供电、供气、排污等设施与城市一体化布局,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相当完善。在农民心目中,新生活就要开始了。
农民最关心的就业也不成问题。市农办主任汪洪波介绍,去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一产的比例已下降到24.5%,农民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达6178元。由于大多数劳动力早已脱离土地到企业务工,随着各村的企业陆续搬进镇工业园区,农民在新市镇生活反而更方便。同时,嘉兴已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保障体系,流转土地农民也能享受城镇职工就业政策、失业保险和免费的就业培训。
更令人期待的,是宅基地置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契机。仅据余新镇统计,首期4000多农户的宅基地置换后,将多出3000多亩用地指标。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国明说,土地资源的释放,必将带动嘉兴经济新一轮发展,给城乡居民带来众多就业岗位。
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加快,同样给发展现代农业带来机遇,一批新型的农业工人随之出现。在余新镇,由镇、村合股建立的渔里投资公司,全权负责拆迁安置、土地流转、农业招商等事宜。该公司首个引进的项目,是一期投资达2300万元的余新休闲农庄,从事濒危植物研究、种植。渔里公司有权推荐无一技之长的“4050”农民到农庄工作,每年不少于100天,每天工资30元。目前,已有近40名农民到农庄上班。明星村57岁的农妇徐美宝就是其中一位,说起住到镇里还能经常回乡下上班,她就笑逐颜开:“做梦也想不到啊。”
根据依法、自愿流转的原则,想种地的农民仍然可以留着自家的承包地。在嘉善姚庄镇白鹤村,我们看到的正是另一番情景。这个有300多农户的村庄四面环水,种有2000多亩黄桃,镇里近年来投入500万元帮助修建道路、灌渠等设施和人工景点,将这里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浙北“桃花岛”,游人络绎不绝,农户收益可观。一些农民很想搬到镇里居住,但不想放弃这片桃林,这一愿望也得到了镇干部的支持。
姚庄镇党委书记顾林法说:“过不了多久,就能看到姚庄农民住在镇里、开着小车去乡下干农活的场面,这才是多姿多彩的现代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