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9月15日电(张和平、王俊禄)为防御强台风“森拉克”,浙江省在很短时间里就紧急安全转移26.63万群众。与往年不同的是,尽管还是时间紧,转移任务重,但今年这个省的群众转移工作做得很是科学有序,转移人员的安置也相当妥帖。
当“森拉克”还在远洋盘旋,而且专家预测在浙江附近沿海登陆的可能性并不算大时,浙江各级领导却没有丝毫麻痹轻敌,他们本着为危险地段每一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精神,果断下达命令,开始了大转移行动。为此,全省有40余万人放弃了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和休假,投入到防台一线,担起了组织安全转移群众的重任。
面对来势凶猛而又行踪飘忽不定的“森拉克”,台风历来很喜欢“光顾”的台州市抢先部署,周密安排,共转移群众近6.5万人,还召回7382艘船只回港避风。
14日上午,台州的温岭市石塘镇沿海洋面刮起9-10级大风,狂风掀起阵阵巨浪拍打着堤坝。这时,不少市民正兴致勃勃地在这里观看潮水,突然间,狂风挟着巨浪以雷霆万钧之势扑向大坝,轰然作响,险象环生。见此情景,石塘边防所战士赶紧上前劝阻,要求人群撤离到距大坝20米开外的山上。同时,边防战士还在几处险要位置上设置隔离带,安排专职人员看护,并引导这些群众往安全地段转移。据初步统计,经石塘一个边防所转移的群众就有4000多人次。
有备方能无患。近年来,温岭市大力推进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切实增强灾害防御能力。至8月底,该市共建成32家避灾安置场所,避灾场所总面积达到66164平方米,可容纳13.6万人。
9月11日,台州市向椒江大陈岛、玉环大鹿岛和三门蛇蟠岛景区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海岛游客全部返回,并要求沿海所有景区13日下午全部关闭。在防台形势十分严峻的大陈岛,20多个避灾场所内的草席、棉被、风扇、水、电等内部防台设施一应俱全。
建造在温岭石板殿避风港附近的“松门镇避灾减灾安置点”于2007年建成,两幢楼共有44间房屋,还配备了医务室、电教室、食堂等相关设施。避灾点主要用于安置前来避风的外来渔船作业人员。前来视察的国家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李坤刚对设立避灾点的做法表示了肯定:“以往台风来临,安置人员往往选择学校等公共场所,生活比较麻烦,避灾点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为确保打赢防台风之仗,台州海事、港航、经委等部门都加强了对进港避风船只和造船行业的管理。同时,还组织海塘外、非标准海塘内、滩涂养殖场、危房内、渔船上等各类危险地段人员实施梯次转移。既圆满完成了任务,又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社会的安定。
在浙江另一个台风易灾区温州,从13日就开始了人员的转移工作,当天即转移涉海人员38158人。从14日起,该市又将低洼地带、地质灾害点、危房地带等危险地区的群众一批批转移到各乡、镇、村的避灾点(所、中心),部分群众投亲靠友。
目前,温州市共建成了避灾场所1890个。这些避灾点房屋坚固、安全可靠、管理人员到位、设施较完善,备有充足的临时生活、医疗用品,均经过民政部门的严格验收后才投入使用。
截至9月15日,全市根据台风影响情况,相继转移群众109539人。转移最多的是苍南县,共转移44115人。当各县(市、区)防汛防台指挥部发出转移令后,各地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向广大群众发出转移通知,各乡镇、村干部同步挨家挨户通知动员落实。个别不愿转移的群众采取强制措施。各地普遍建立转移责任制,将每个干部分工负责的转移区、转移人数一一分解,每个责任人还负责转移后的人员管理,防止部分群众擅自返回家中。
过去,温州市各地因没有建成避灾点,一些沿海地区的群众受“故土难离”、“财产难舍”、“心存侥幸”等观念的影响,台风来临不愿转移。后接受“桑美”台风的惨痛教训,加之又有了大批生活条件完备的避灾点,“转移难”已经变成了“转移快”。
据了解,在宁波、舟山等有可能受到台风影响的地区,也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安全转移了大批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