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7日讯
“一片顶过去五片”、“蓝瓶的钙好喝的钙”、“喝了葡萄糖酸锌,孩子吃饭香了”……经常看电视的人,对这些话一定不陌生,而补钙、补锌、补维生素,也似乎成了人们生活从温饱跨至小康的标志之一。
是不是所有老人都真的缺钙,所有小孩子都缺锌,所有成年人都要补充维生素呢?
昨天,记者到医院询问了相关专家,结果发现,现代人其实有许多“补”的误区。
误区一:牛奶加钙会有“双倍效应”
有些人认为,成年人只喝普通牛奶就行,而宝宝要喝高钙奶,或者奶中要加钙粉,这种“双倍效应”让宝宝长大后才会不缺钙。
浙江省临床营养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片红认为,以牛奶100mg/100ml左右的钙含量,本身已是种“高钙饮品”,在牛奶中再添加钙,实无必要。
而在牛奶中添加钙粉,则会产生酪化反应,不易被人体吸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两餐之间给孩子服用钙剂。
补钙并非越多越好,最好参照营养状况,在专家建议下适量补充。“如果补多了,反而会增加肠胃、肾脏的负担,不利于健康。”张片红说。
误区二:孩子挑食就补锌
几个大人追着一个小孩子给他喂饭的场景并不少见,孩子不喜欢吃饭让家长们总是很头疼,于是许多家长便会用补锌来解决。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贺悦指出,太精致的、过度加工的饮食,是儿童缺锌的罪魁祸首。如小麦经过精加工,锌含量下降92%。
“如今的孩子吃得都太精细了,所以才会出现家长不断给他们补锌,其实平时在饭菜中注意添加一些杂粮比补锌更有用,而且不会损害孩子的健康。”
一个家庭长期吃同类食物,也是造成微量元素缺失的重要原因,但是各种元素的补充,仍然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可以通过血检,测定微量元素是否缺失。”贺悦说,长期补锌过多,容易引起或加重缺铁性贫血,补铅过多,容易引发小儿多动症。
误区三:把维生素当零食吃
浙医二院前几天有这样一个病例,一位爸爸抱着把鱼肝油当零食吃的儿子来看病,他说:“鱼肝油是买来给儿子补身体的,按规定每天吃一颗。小孩觉得鱼肝油味道不错,上学的时候就把整瓶放进了书包,在学校当零食吃。现在感觉肠胃很不舒服,而且心跳加快。”
张片红分析,鱼肝油主要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一次性大量服用容易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肠胃不适、心慌气闷、骨头痛等。“维生素主要积淀在脂肪内,目前医学上对补充过量,还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只能停止服用,通过体内新陈代谢排出。”他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维生素A严重缺乏的病例如今已经很少,大家在补各种维生素之前,一定要先去医院进行专业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