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带着一群孩子用广告纸做游戏,把广告纸揉成团或放平整地抛在地上,看看下落时哪个快哪个慢。有个小男孩没跟上“大部队”,老师问:“平时哪里能看到广告纸?”有的说信箱,有的说超市,而这个小男孩说“打印机里”。做完抛纸实验,老师问孩子们:“广告纸团着和平着抛到地上,有什么不一样?”小男孩却说:“是从打印机下面出来的”。这时,老师没有批评他,也没回避他的问题,笑着告诉男孩:“看来你还在想打印的问题,课后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现在我们先做这个游戏吧。”
这一段情景,在非教育人士看来,没什么特别。但“门道”在上课教师身上:集体活动时,有孩子会跟不上节奏,怎样做到既不挫伤他的积极性,又使整体进度不受影响?这位老师在细微中见功夫,很好地协调了这一问题。
日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有效性专题研讨会”中开幕。全国各地200多位幼教专家,一起分享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经验。教学展示活动上,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则民带孩子玩的这个游戏,开启了有关集体教学的研讨。
集体教学不是“上课”
但它是今后“上课”的基础
如果把小学、中学的教学叫“上课”,那么幼儿园里的“课”主要由集体教学活动来承担。带有一定设计理念的游戏、阅读、体育活动等,就像学校里的上课一样,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一切符合本阶段年龄、成长规律的能力。
在教育领域内的人看来,幼儿园从来不“上课”,因为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不同,它的特殊性在于开发、积累、培养孩子能力,而不是学知识。从建国后到现在,集体教学活动逐渐成为幼儿园的重要教学方式。随着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有关集体教学的话题再次热了起来,集体教学设计什么内容、怎么开展、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问号,一直存在着不同答案和注解。
举例来说,本文开始所写的场景,就是一次集体教学活动。老师带着孩子做游戏,让孩子观察、发现不同形状的广告纸下落,哪一个先落地。在课后讲解时,执教者、上海市幼儿教育特级教师徐则民说,之所以用广告纸,因为它在平时最常见,孩子很熟悉;通过折叠、撕开、揉团等动作,让孩子们自己创造纸张的形状;再由浅入深,让孩子自己抛落广告纸,发现和比较不同。
对于“掉队”的小男孩,很多老师一般是回避,或者课后再交流。徐老师的做法是及时“圆场”,既不让男孩子受打击,还会照顾到其他大部分孩子。其实,这正是集体教学的一种控制“火候”把握。福建省教育厅教研室的林红老师,特别欣赏徐老师的这一细节处理。在她看来,要让幼儿园集体教学更高效,除了在内容设置、环节设置上有讲究,活动过程中的掌控能力也很重要。“最理想的集体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师幼互动,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同时,尊重到孩子个性和成长规律,为孩子今后打下基础。”
“起跑线”上的认识误区
通过教育实验来一一化解
有关集体教学,一直存在不同理解,以至出现“不会教的老师变逍遥,会教的老师不敢教”这样的形象说法。不少幼儿园老师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有困惑,到底应该怎么教?实际上,这就回到了学前教育的本质问题。
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培植这样理解学前教育:“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因此,下城区通过名园集团化、“托幼一体化”、配套幼儿园全接管、社会办园“零无证”等方式,化解“起跑线”教育中的认识误区,为集体教学有效性等细部问题的解决找到宏观依托。
“早期阅读+表演”,这是新华实验幼托园仙林园区的特色。园区里的每个部分都被精心布置成阅读空间:读画墙,孩子们可以“涂鸦”一样,表达所思所想;走廊上,挂着图文并茂的中外经典故事、三字经和中国童谣;瓷砖上,孩子们亲手画上自己喜欢图案等。跃层和错层阁楼上,特地辟出方便小、中、大班幼儿动手操作、实践参与、大胆创造、大胆表现的空间,如绘本阅读区、手偶表演区、童话剧表演区,蛋糕作坊、小小茶楼、民艺坊等,让孩子在感兴趣的活动区中主动探索学习。
1997年成为“全国中小幼科技启蒙教育”幼教实验基地的杭州市东园婴幼园,把科技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园里的每一处环境都成为孩子乐意尝试、主动发现、自主学习的活动天地,让材料和游戏成为随手可及的东西,激发孩子的智慧和创造。老师们还联合社区、家庭,共同组织幼儿科技活动,也让家长逐渐掌握幼儿科技教育的理念、方法。
这些细节文章,给集体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正如浙江省特级教师、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幼教教研员俞春晓所说:有效的集体教学要对幼儿的先前经验、生活背景以及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帮孩子设立一个适当情境,使孩子从一开始就参与问题的探索,“有教养地生活、用智慧去游戏、多途径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