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的阳光从剧场外的树荫中透进来,三堡乐园中的剧场里,下午1点,杭州新城越剧团又开唱了。
“哐——”开场锣响起,盯着台上的演员,在一片磕瓜子声中,台下一张张苍老的脸庞上满脸皱纹绽开,露出了入神的笑容。
1999年1月起,这里每天开演。台上唱戏的,台下听戏的,都在咿咿呀呀的乐曲声中老去。
老演员、老观众越来越少,年轻演员、年轻观众却没有跟上,让七十四岁的团长赵惠清对剧院的前途充满了无力感。
浙江目前共有持证经营的民间剧团452家,从业人员1.5万余名,90%以上的观众是农民和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
然而,浙江民营剧团正面临着成本的上涨和收入的下降。
不少民营剧团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63岁的小生
40多岁的花旦
1999年1月起,三堡村委会发现村里很多老人文化生活贫乏,便决定在建三堡乐园的同时,在乐园里建一个三堡剧场。此时,正辗转在杭州各地演出的新城越剧团,需要找一个固定的演出地点,于是就在此地扎下营寨。团长赵惠清自幼从艺,1979年从市文化局出来组建新城越剧团,里面都是一群同样热爱戏剧而且自幼从艺的艺人。
三堡剧场的台上,演得多是传统的才子佳人大团圆故事。这些年下来,赵惠清说,剧团里的演员也换过几茬了,台上永远的二八佳人翩翩少年郎,在后台却是一天天老去。赵惠清领导的新城越剧团中,年纪最轻的演员也有40了。63岁的小生,40多岁的花旦,依然一丝不苟地将词唱得珠圆玉润。
他们自幼学唱越剧,十三四岁起登台演出,三五十载舞台人生,大小演出场次无从统计,自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由中年到不惑,直到两鬓斑白,他们仍活跃在舞台上。
舞台没有幕布,所以也没有落幕一说,演完了就回后台,赶紧换上另一套行头准备登台扮演另一个角色,抑或是匆匆洗去油彩,卸去珠冠,打点行装匆匆出门,搭一辆小摩托到公交车站乘车回家洗菜做饭去。
狭小的后台,他们仍按足梨园行古老的规矩,把一张用毛笔写着“唐明皇祖师”的红纸恭敬地贴在墙上。
上一代演员老去了,却没有新生力量补充进来。
“或许可以让喜欢越剧的年轻人来自唱自演呢?”有人如是建议道,毕竟年轻的越剧票友还是很有一批的。
赵惠清说,这可能是个办法,但是在这个娱乐形式那么多的年代,古老的戏台无疑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加上剧种剧目更新不多,与当下的现实生活渐行渐远,不可避免地走向小众化。到底有多少年轻人会乐意参与呢?赵惠清也不知道。
铁杆观众老去了
水袖为谁而舞?
江苏泰兴越剧团退休的业务副团长宋乜飞带着神往的表情回忆当年浙江越剧兴盛时的状况,现在剧团里的演员只拿20块钱一天的薪水,扣除路费化妆费等林林总总的费用,实际上演一场戏的净收入是3块钱。
收入减少的背后是观众的流失。
2005年以前,剧场天天爆满到连后台演员坐的凳子都拿给观众,如今上座率虽然还高,但台下每天都无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空位。
剧团的铁杆观众和她们一样在渐渐老去,不经意间,团长赵惠清发现有很多老观众再也不会来了,他们有的走不动了,有的过世了。台下原本坐得严严实实的座位,现在空出了好多。
有个叫许杏珠的76岁老人,她会每天从昌化新村转两趟车花上45分钟来看戏,若非家中有事定会一天不落。许阿婆从16年前就开始追着剧团看戏,从长木桥到三堡,整整16年,每天花5块钱来看戏,她是一位严重肾病患者,医院的要求是她每天做血透。但她没去,她和许多从杭州市区甚至萧山、临平等地赶过来的老人一样,执意等待开场锣准时响起,然后在一片嗑瓜子声中满脸皱纹绽开,日复一日地看着台上水袖挥舞,他们甚至已经记不得剧团的所有剧目轮着演过了多少遍。
赵惠清觉得,正是因为他们的执著,才使得剧团能够生存下来。彼时杭州有好多相仿的民间剧团,都是退出一线的老艺人组成,或是因为舞台被占、或是因为生意清淡而陆续息演,幸存下来的目前也是艰难生存,因为不可能向老人们收更高的票价了。
目前,新城越剧团连同整个三堡乐园,依赖三堡社区每年补贴30万才能维持运营。
民营剧团并不是没有成功的样本
黄龙越剧团做成了风景
是不是每家民营剧团都在走向没落呢?
成立于1988的杭州黄龙越剧团就做得很成功。它每天在山林叠翠的黄龙洞景区演出越剧,将委婉柔媚的江南艺术介绍给中外游客。在黄龙洞景区愈来愈闻名遐迩的同时,本身也成了一道耀眼的风景。
黄龙越剧团不大,只有30多个人。但和一般民营剧团不同的是,演员平均年龄很小,只有二十几岁。但他们演出的戏不少,且身手不凡。多年来,他们演出的折子戏《梁祝·十八相送》、《红楼梦》、《碧玉簪·送凤冠》、《月老圆缘》和大戏《王老虎抢亲》、《唐伯虎点秋香》等,林林总总,不下几十出。团长朱燕燕介绍,黄龙越剧团的演员大多是从省艺校挑选的尖子生,导师都是在越剧名家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毕春芳等。这些孩子的演出,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与专业剧团相比并不逊色。
不同于一般民营剧团守着几出传统剧目十几年不变,黄龙越剧团有不少新创剧目。去年,杭州十景之一的“雷峰塔”在倒塌78年之后重新建成,为这一庆典而招标创作排演大型越剧《雷峰宝塔》的任务由黄龙越剧团担任。小剧团唱起了大戏,并走上杭州剧院的大舞台,此剧公演数场,场场满座,上海等周边地区的观众也赶来观看。小剧团弄出了大动静,显示了黄龙越剧团的大气派。
10多年来,黄龙越剧团已从一个无人知晓的剧团成了一个颇有规模的剧团,同时也使景区走上了文化产业良性发展之路。如今,看戏去黄龙洞,已成为不少游人的共识。
用新人,培育新观众,将园林文化、旅游文化与戏曲文化结合在一起,也许是民营剧团摆脱困境的出路之一。
新闻链接:
文化部门欲为
民营剧团“打气”
9月19日,浙江省文化厅举行的民营剧团建设发展民主恳谈会传来消息,浙江文化厅欲出台一系列政策,给民营剧团“打气”。
浙江是民营剧团发展最为繁盛的省份之一。然而,随着今年经济形势的变化,浙江省的民营剧团也正面临着市场萎缩、成本增加、经营困难的考验。对此,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在会上表示,针对民营剧团目前面临的困难,政府将切实采取多管齐下的系统化措施。
在此次恳谈会上,文化厅表示,政府部门正考虑对民营剧团与国有院团一视同仁,对民营剧团采取评级制度。据了解,民营剧团的演员已经可以参加职称评定。杨建新还说,省政府有意成立民营剧团专项基金,扶持民营剧团发展。
“民间剧团是浙江省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杨建新说,“他们在繁荣农村演出市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收集、传承、普及民族艺术,保存地方小剧种,尤其是单一剧种以及民间演出技艺方面功不可没。政府将通过加强管理,规范办团;政策鼓励、加强督查;资金扶持、一视同仁;专业指导、大胆探索等措施来帮助民营剧团克服困难,健康发展。”